复杂性理论视野中的教育讨论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复杂性日臻成熟,其理论对教育讨论有重要的启示,为我们在审视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本文意站在复杂性理论的视角来谈对我国教育讨论的启示。关键词:复杂性理论;教育讨论收稿日期:2024—04—12一、复杂性理论的涵义与特征复杂性理论源于系统科学,应该正式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其主要标志有四: ①一是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复杂性相当充分的暴露出来了;二是提出复杂性科学这一概念,并开始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三是出现一批以复杂性为讨论对象的新学科,其理论的严谨性不亚于现代科学引以自傲的某些学科;四是科研队伍实力强大,领头的是一些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形成不同学派,呈现出走向繁荣的迹象。比如埃德尔•莫兰的复杂学说以及美国圣塔菲(SFI)讨论所的复杂自适应理论等等。2.自组织性。系统的自组织性是在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情况下,通过能量消耗与内部非线性作用,在不需要外部指令,而在一定条件下自行产生特定有序结构的过程。 ②它是通过系统间的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方式达到自更新与生成的一种特性。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自组织总是要不断地演进、不断的进行量变,自组织现象会随时相伴而生。假如一个系统不进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那么自组织活动将会停止,同时这个系统也将走向灭亡。如人体的新陈代谢、自然界的四季更替都体现这一特征。4.偶然性。偶然性的作用不单是必定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定性,必定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必定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偶然性在系统的非平衡状态中决定了事物进展的前途和方向,成为必定性的基础与源泉,在分叉点上,偶然性起了决定的作用。偶然性并不是没有规律、不可知和不可控的,它是受到统计规律的支配。由此可见,复杂性思维实行的是一种整体性、自组织的、非线性、偶然性的思维方式。这与简单思维下的线性、机械还原性、封闭性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如多尔所言,过去“那种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楚的——起点和明晰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与网络”。 ③普里高津等更是明确指出:“我们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临时性和复杂性。”对复杂性的关注意味着教育讨论的一次根本调整与转换,意味着对于简单性原则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