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在中国教育报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工作,这段经历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我想将这段时间的经历记录下来。 一个月里,我认识了徐老师、高老师、两位张老师、石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还结识了几位实习生,他们现在都是我的朋友。 一个月里,我接触到正规的报社工作,看到了法律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关于报纸的收获,虽然不多,但也相当受用。 1,定位 横向定位于教育行业,纵向还要定位于主流媒体。既然是主流媒体,那么重大事件、主流声音就绝不能缺少,否则就是将自己边缘化。所以汶川地震、奥运会这些所有媒体都在报道的事件,教育报也出了若干个专版,而且做得很精彩。 经纬坐标精确定位之后,接下来便是细分工作。文化周刊一周四五六日出版,每个版“”——“”——面分别定位为 人文焦点关注教育周围时代文化现象, 人文博艺培育知美爱美文化情怀;“”——人文文史为教育提供人文常识;“”——人文笔记记录教育时代的心灵和生活。 我第一次对定位和口号的感觉如此清楚。人文焦点记录文化新闻和学术事件,人文博艺是阳春白雪的琴棋书画,人人文史介绍历史故事和文化常识,人文笔记则刊登老师们的感悟和点滴。这些文章的起点都非常高,因为精品的层次都是在大众文化之上的。 2,策划 每一次出报,都涉及到精心策划。这个选题不能陈旧,不能浅显,更不能离群索居。所以我若干次的策划都被否了。有过丰富媒体经验的人,总是一眼就能看出这个选题的时效性与实施难度。徐老师说,当记者最难过的坎,也就在与策划选题。因为能做记者,笔头功夫都一定不成问题,差异就在于能否找到好的选题。我在青年人大也有一年多的选题经验,现在看来还是差几个层次。 每一次选题策划好准备实施时,教育报都会做出一个书面策划。即便只是一个版,几篇文章,也会有详细的介绍:都有哪些文章,大概多少字,这些文章和整版主题是什么关系。纵然精短,但也能够帮助所有参加者明晰方向。 3,采访 我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新闻,只是有一些在青年人大的实践经验。所以采访,也都是凭着感觉来。以前在青人有过为数不多的几次采访,都是很简单的确定主题设计采访提纲,然后约学校的老师进行就可以了,甚至下课堵在老师门口随便问两个问题。而在教育报的两次采访,让我深刻明白了什么叫采访。 首先,给你一个选题,告诉你我们需要一篇什么样的文章,给你限定时间和字数,剩下的事情全权交给你。三千多字的大稿,我和两位实习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