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主题:助人自助,弘扬社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二、项目背景当前,中国农民的物质生活,在总体上已是温饱有余。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然而,由于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等原因,“”在一些地方, 黄、赌、毒 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也开始抬头。基层领导干部坦言:乡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普遍感到茫然无措。而这种情况,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一)文艺方面农村地区之所以贫困,不是缺乏资源,而是缺乏开发资源的人才。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文化不进展,经济难以进展,社会难以和谐。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认为,穷人之所以贫困和其所拥有的文化--贫困文化--有关。文化贫困从根本上说是产生贫困的主要根源,而贫困文化则是文化贫困的直接后果。要想根治贫困,必须从贫困的主体--“”人 --入手,走文化扶贫之路,向他们输入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授适用科技,输入各方信息,从整体上提高贫困群体的素养,驱散笼罩在贫困乡民头上的贫困文化的乌云,让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变当地的潜在财宝为现实财宝,从根本上扭转贫困。农村文化进展需要资金、更需要人才,农村文化生活的进展离不开乡村文艺生活,而农村的自然闭塞和经济落后,农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乡村文艺生活少之有少,这样在团结和组织农民,推动乡村文化进展方面起着非常大的阻碍。(二)教育方面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老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老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老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养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农村小学老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老师不断退休,新老师不同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老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老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老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老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老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老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养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老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定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