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要有好的逻辑上课、听课、评课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事,但假如用“有效”两个字来衡量,都有着很高的专业要求和技术含量。而符合逻辑、建构好的逻辑,是其中的根本和关键要素,好课一定要有好的逻辑。下面以“辛亥革命”为例,分析教学中的逻辑魅力。一切皆有逻辑,学习和“反思”辛亥革命的任务就是要认识、解释、建构“辛亥革命”发生、开展的逻辑以及在它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新的逻辑开展趋势,也就是要从逻辑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这一概念。如此,就必须思考三个根本问题:〔一〕谁领导了这场革命首先,为什么在革命主要领导人没有直接参加的情况下,革命已然发生并取得成功?在围绕“百年辛亥”的新一轮讨论中,“谁领导了辛亥革命”是其中的一个讨论热点。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平民分子”〔杨天石〕,因而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本主义革命并不准确”〔姜义华〕。但是,没有人否认孙中山、黄兴、蒋翊武、詹大悲、于右任、杨笃生……等人的领导人身份,尽管武昌起义时,孙中山、黄兴并没有直接参加领导。这是为什么呢?其次,哪些力量在革命中发挥了作用?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历史沿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开展着:从中央来看,清政府在社会剧变和矛盾积累的推动下,被动缓慢地启动社会改革,终因落后于开展大势而显得更加腐朽反动;从民众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正在逐步觉醒,新的社会阶层诞生,力量在不断增强。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中国人对世界、对清政府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多的人坚决了非革命不能救中国的信念,在其后的拒法、拒俄和拒美运动中,革命的力量获得快速开展。尤其是拒美运动“不仅有知识分子并且有许多民族工商业者,还有下层的工人、手工业者和农民,几乎触动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爱国民众尝试以各种方式挽救没落的中华帝国,这时的爱国运动已具备了全民的性质,革命的条件正逐步走向成熟。除了“维新派”和“革命派”,对社会舆论推动和革命形势开展有重大影响的是“新型知识分子”。其中,海外归国人员起了重要作用。如黄花岗 72 烈士多是些华侨、受过新式教育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在黄兴等人的率领下,以必死之心向两广总督府攻去。海外留学生的回国和活动促使人民意识的觉醒,迫使清政府改革。以容闳为例,他留美归国后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积极促使清政府派遣幼童留美。被派往美国的留学幼童大多虽然未完成规定年限的学习即回国,但是他们归国后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留美幼童之一的詹天佑就单独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