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歌曲中的颤音歌唱中的颤音通过舌头振动发出的颤音,在几种语言中出现。分大舌(齿龈)颤音和小舌颤音。大舌颤音主要在斯拉夫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中出现,通过齿龈间隙空气振动发出。小舌颤音那么在德语,法语和荷兰语中出现,气流主要从肺部发出,通过口腔的振动带动声带颤抖。语言中的颤音在 R 字母出现。颤音的有无存在个体差异,由于基体功差没有练习、出于演唱风格考虑不喜爱用等原因,有些歌手演唱时有颤音,而有些没有。颤音是可以控制的。颤音的成因并不一样,像你所看到的一般民族唱法整个过程都有,通俗的只是尾声有。这是颤音成因不同的表现形式。民族和美声唱法的颤音是通过长时间的气息和方法练习自然产生的,说不清在哪一天起自然就有了,不需要专门去练习,只要方法对了就出现了。由于这种颤音的根源在呼吸上,所以一般民族唱法整个过程都有。通俗唱法中的比较复杂,有些通俗歌手有美声根底(比方刘欢、毛阿敏)或者原来是学美声的,后来改唱通俗(比方杭天琪、韦唯),他们都经过了相当时间的科学发声法的训练,因此他们的颤音同民族和美声唱法演员一样,是来自于气息而不是靠控制声带得到的。其它许多通俗歌手的颤音是靠成心控制声带做出来的,比方张宇等等,这一类人很多,他们通过先反复连续唱相邻的两个音,然后逐渐加快的方法唱出颤音,因此他们的颤音慢,幅度很大。由于这种颤音建立在声带控制上,所以一般通俗的只是尾声有,因为只有在长音的时候,才有控制声带颤音的余地和时间。还有一些歌手,根本就没练过,完全没有根底,所以没有颤音。但并不是说没有颤音的就是没练过的。总体上我个人认为,颤音最好不要成心去做,尤其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在科学发声法气息控制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然的颤音是比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