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据《列子仲尼》和《说苑杂言》记载,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常的疑问说了出来。他很仔细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答复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赶不上的!孔子答复说。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那么,子张呢子夏问道。孔子答复说:子张在庄重的方面也是胜过我啊!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呢,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是往往又不够谦虚;子路的勇敢是没得说的,但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些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啊!所以他们都同意再学习学习,来提高自己。子夏豁然开朗。孔子为学生解惑时也是因材施教的,即使弟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他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因人而异。孔子因材施教于颜渊据《论语颜渊》记载,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慧好学,领悟能力强,所以孔子答复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强调讲仁就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弟子仲弓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答复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说,外出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地庄重,役使百姓时,要像承办盛大的祭祀典礼一样地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的国家里当官,没有人怨恨你;在卿大夫家里做事,也不会有人怨恨你。孔子曾说过仲弓有雄才大概,性格又仁慈贤德,因此孔子就从侍奉君主和管理人民的角度来分析仁。指出对待君主和人民要严肃仔细,要宽以待人。孔子另一名弟子司马牛去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却答复说:仁德的人,说话往往是缓慢而谨慎的。因为司马牛言多而噪,所以孔子对他的答复就强调说话要谨慎。司马牛这才明白,老师强调的是要言行一致,而不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