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思考史料教学的基本点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史料的根本点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并在此根底上使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呈现丰富的材料,有助于学生质疑教材的内容。但质疑只是迈向思考的第一步,批判是对错误的思想观点加以否认,但它决不是质疑的唯一结果,学生质疑的结果也可能是对教材原有观点的赞同、完善。史料教学学会思考课堂教学《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一书所讲的史料教学的一些原那么、方法、策略对一线老师很有启发,尤其是其中的案例很有代表性。书中提到的有些误区,我们在教学中确实存在。但笔者对书中“导论”第二节,“质疑与批判:史料教学的根本点”有不同的看法。史料收集的目的之一是要弄清事实,史料越丰富就越容易接近事实真相。但我们必须思考,老师上课时将史料呈现给学生的立足点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批判吗?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史料的根本点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因为历史教材只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观点,所以,老师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学生呈现更丰富的材料,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完善教材的观点;有助于学生理解由于立场与角度的不同,使讨论者有了不同的观点;也有助于学生质疑教材的内容:是这样吗?为什么?但质疑只是迈向思考的第一步,批判是对错误的思想观点加以否认,但它决不是质疑的唯一结果,学生质疑的结果也可能是对教材原有观点的赞同、完善。我们将书中第二节的案例拿出来探讨一下。此例是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其中引用的是人教版的内容,该版教材有“学思之窗”提供了一段材料,即英国侵略者自己所写的焚毁圆明园的一段场景。紧跟这段材料后,出了一道思考题,要求学生思考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导论”的质疑,认为材料中的原因不能成为原因。并接着引用了同一出处的材料将其补充完整。此后,又引用了郭廷以先生的著作《中国近代史纲》中的内容,火烧圆明园的原因是报复清朝皇帝。需要讲明的是,人教版式所引用的材料只写了火烧圆明园的过程,学生根据材料无法找到原因。所以,人教版教材确有不妥之处:材料与问题脱节了。但我们认为此案例中改进的设计也有不妥。历史教学中还有一个价值观教育的问题。这些材料呈现给学生后,他们会不会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圆明园被烧了,责任在于清政府自己〔或者说皇帝〕,是你清政府背信弃义虐杀使节,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那么英法在 1859 年进一步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情有可原的了?这样的设计会不会淡化战争的侵略性?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