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1、用人单位是否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以及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人员;2、用人单位是否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3、用人单位是否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4、用人单位是否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1、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检测作业场所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如化学品、重金属等,确保其浓度不超过国家安全标准;2、物理因素检测:检测作业场所中存在的物理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影响,如辐射、静电、高温、低温等,评估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3、生物因素检测:检测作业场所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尘螨、霉菌等生物因素,预防职业病传播;4、噪声检测:检测作业场所噪声水平,评估是否会对工作人员的听觉系统造成危害;5、振动检测:检测作业场所是否存在振动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影响。三、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情况:1、是否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2、是否指定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3、监测系统能否正常运行。4、是否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5、其检测评价的项目与申报情况是否吻合。6、检测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四、作业场所环境检查:1、空气质量监测:包括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颗粒物浓度、湿度、温度等指标,确保作业场所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2、噪声监测:检测作业场所的噪声水平,评估是否超过安全标准,防止噪声对工作人员的危害;3、光照度监测:检测作业场所的光照度水平,确保工作人员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工作。五、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情况:1、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是否按照法律的要求主动参加了职业卫生培训,掌握正确使用职业防护设备和职业防护用品的方法,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本单位的职业伤害防治工作。2、企业是否对劳动者进行了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了职业卫生知识,是否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防护用品。六、职业病危害告知情况:1、用人单位是否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情况。2、用人单位是否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