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活动场所火灾隐患及防治对策宗教活动场所火灾隐患及防治对策宗教活动场所历来是消防安全工作的重点区域,及时消除宗教活动场所内的火灾隐患,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制造稳定有序的宗教活动环境,是广阔人民群众极为关怀的一件大事,也是各级消防监督机构、宗教工作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一、宗教活动场所火灾隐患的特点 1、宗教活动场所火灾隐患多,火源难控制。因生产、生活用火不慎引起火灾,如住在寺庙内的僧尼烧火做饭、取暖时不慎引起的火灾; 因电线老化、设备陈旧造成电线短路,或负载过荷产生过热或火花、电弧引发的火灾; 有些寺观教堂没有安装避雷设备,或虽安装但没有起到保护作用由此而引起雷击火灾; 因烧香、焚纸、点蜡等动用明火时引发的火灾; 因对宗教活动场所或对信徒有矛盾而人为破坏,纵火引起的火灾。此外,作为旅游景点的宗教活动场所,因游客吸烟常用的打火机、火柴,扔下的烟头,从而增大了发生火灾的几率和危害。2、可燃、易燃物多,火灾荷载大。我国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寺观教堂具有独特的构造,建筑物多数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 场所内的绸缎、经幡等易燃物品随处可见,稍有疏忽,就会引起火灾; 因生产、生活使用点灯照明的植物油,烧饭使用的液化气,香客送来供奉的鞭炮、香、烛、纸等都属于易燃物品; 场所内各种可燃装修材料、纤维织品、电线电缆等,如遇火源极易引发火灾。3、建筑毗连,火灾蔓延速度快。由于宗教活动场所的特别性,在寺院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等建筑物,且相互毗邻; 有些清真寺、教堂地处闹市区,还有的毗连居民住宅区; 既无防火墙,又无防火间距,一旦失火,火势迅速蔓延; 因宗教活动的需要,一些教堂建筑布局大,建筑高,跨度大,易形成“烟囱效应”,造成大面积燃烧。4、道路不畅通,消防救援困难。寺院、宫观等宗教活动场所多数建筑在偏远山区,有的建在高山峻岭,有的地处深山峡谷,俗语“深山藏古寺”就道出了场所所处的环境; 山区多为雷区,容易引发雷击起火,且道路崎岖,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辆难以及时赶到起火点,即使消防车辆到达但因缺乏消防给水,也难以有效扑灭火灾。有些清真寺、教堂多数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城镇,但道路拥挤,弄巷狭窄,人山人海,难于疏散,严重影响消防车的通行,也不利于扑救初起火灾。5、消防设施、器材、水源缺乏,难以及时有效扑救燃烧初起阶段火灾。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一些宗教团体的房产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自给自养较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