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进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进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育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 3 岁……6 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进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进展假如把他本人 17 岁达到的水平算作 100%,那么 4 岁时就达到了 50%。4-8 岁又增加了 30%,8-17 岁又获得了 20%。 可见幼儿在 5 岁以前是智力进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假如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进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 2-3 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育歌德的观察能力。3-4 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育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 8 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 岁写剧本,25 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 1350 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