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极致追求的回报与认可转眼间,“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 20 强”(以下简称“竞争力 20 强”)评选已经举办到第七届。浏览获奖名单,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和一些新的名字。是的,有些事情没有改变,有些改变则悄然发生。不变的是对极致的追求总有回报,无论是专注地投入研发,或是努力挖掘传统中药潜力,或是打造一支专业的 BD 团队。改变的是环境、规则的演化、机会的丰富、资本的介入等都在不断地、隐隐地,重新刻画产业的地貌。面临的挑战不一样了。从业务的管理,到资本的运营,无所不有。企业家们殚精竭虑,希望解决新问题,化解新风险,开创新局面。并购常态下的新问题不得不说,竞争力评选的上榜公司,做得相当不错。竞争力 20 强表现出超强的增长势头。从全行业来看,在经历了 2024 年的压力之后,从 2024 年二季度开始增长势头有所回升。然而,医药“新常态”已成定局,行业增速不复过去 20%以上的水平。价格压力的不断增加,众多新规的潜在风险,更是悬在企业家心头的阴影。此次评出的竞争力20 强,大多各怀绝招,在变化的行业环境中能够从容应对,不仅业绩增长速度显著超出板块平均水平,而且,通过与这些企业家的沟通,可以感受到他们大多对未来的变局有所准备。在常规业务之外,上市企业也积极进取。比如,面对品种审批速度受限、现有产品成长压力增大的情况,不少公司开启“并购模式”。近年来,证监会对此也持鼓舞态度。根据 2024 年 7 月 11日证监会公布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不涉及借壳上市、不涉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并购重组,过去需要的审批环节被取消。除此之外,证监会首次明确鼓舞依法设立的并购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资机构参加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上市公司设立并购基金的风潮很快蔓延到医药领域,爱尔眼科、昆药集团、中恒集团、香雪制药、中源协和、乐普医疗、北大医药等纷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希望针对自身感兴趣的医疗服务、细胞治疗、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领域展开并购,其中部分企业参加设立的基金不止一支。莱美药业、迪安诊断等公司,还与海外投资机构合作,将目光投向国外。但是我们也看到,大部分并购基金还没有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交易。究其原因,多数并购基金只能提供融资能力,并不具备足够的产业机会发掘能力,但显然,后者才是目前产业并购的核心能力和稀缺资源。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部分并购基金实际只沦为一个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