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探析摘要: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价值推断,促进老师有效开展教学。本文以万州区为例,分析了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性教学评价的现状,阐述了品德课堂有效性评价的意义,指出了品德课堂有效性评价的进展方向。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现状分析意义进展方向随着新课改向纵深进展,改变凭固有的认识评析课堂、感觉评析课堂教学、以点带面的评析课堂教学的状态很有必要。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准为准则,开放、整体、全程的评析课堂教学环节与行为,全面深刻审视课堂教学场景中呈现的教育价值,指导老师追求教学效果和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探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是每位品德老师的重要课题。一、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品德学科各校都存在专任老师少、兼职多的现象。新课程改革初期参加过全员学科培训的老师,由于年龄、岗位等原因,有的退休,有的更换了任教的学科教学,而后期担任本学科教学的老师基本上没参加过系统的学科培训,更别说老师从教前所学专业。目前,我区的品德学科老师为960 多人,其中 86%为兼职,专任老师仅 16%,兼职老师中 33%是学校、50%是班主任,17%的老师主要承担其他学科教学。虽然各校基本按课程计划的课时上课,但各校开展的品德学科教研活动极少,更没有在学校层面过品德学科老师培训,对品德学科老师备课情况、课堂监控、实践活动、学业评价等常规管理基本上没触及。全区思品任课老师中,参加过区、市等上级的教材培训活动的占 16%,参加过品德学科国培的老师近 10人。老师课程标准意识淡漠,对课程的理解停留在老师自己作为学生时候接受的观念和学习行为层面,课堂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的体验感悟,忽视学生的探究合作,忽视学生的生活基础等现象。品德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方式单调,教学封闭,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缺少有效指导和有层次的训练。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大打折扣,离品德课程标准要求相去甚远。纵观区内外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讨论的状况,思考和讨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效性的课题不少,但很少有对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讨论。即使是对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讨论,也仅停留在观察课堂上师生状态、提出活动策略、评课方向与要领等层面上,不涉及对老师教学设计与师生活动行为的价值分析。二、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意义20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