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乡村振兴 建设“和美小岛”——普陀区偏远海岛发展的调研报告张立军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的有关部署,3 月 21 日至 27 日,我率调研组 5 人先后赴桃花镇、东极镇、白沙岛管委会、蚂蚁岛管委会等海岛乡镇,就偏远海岛的发展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各岛常住人口、基础设施、资源条件、发展定位等情况的排摸、梳理,发现偏远海岛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结合近期工作及调研情况,就如何解决海岛发展的实际困难作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一、现状问题在普陀区域内,有面积 500 平方米以上的岛屿 455 个,其中有人居住岛屿 32 个,是我省海岛数量第二多的县(市、区),发展潜力巨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偏远海岛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1、“空心化”“老龄化”严重。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偏远海岛“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大双山岛户籍人口 1300 人,常住人口 100 人,平均年龄 68 岁;葫芦岛户籍人口 1855 人,常住人口 160 人,平均年龄 68 岁;柴山岛户籍人口 1112 人,常住人口 129 人,平均年龄 72 岁;黄兴岛户籍人口 1099 人,常住人口 40 人,平均年龄 65 岁。2、产业发展乏力。海岛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人口结构失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年轻人缺失,海岛产业发展缺乏智力支持,现代化产业在偏远海岛发展缓慢。又因缺少保护机制,渔农村传统风俗、风貌正逐渐淡化,海岛特色文化日渐消逝。3、基础设施落后。人口流失过快,加上自然条件制约,许多海岛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海岛与大陆、海岛与海岛、海岛内部远未形成互通便利的内外交通网络。如白沙本岛与柴山岛之间,居民曾靠小渡船摆渡过港,如今因年轻人外迁,已无固定交通渡船通行。再如黄兴岛,通讯网络不健全,村民获取信息手段单一,部分渔民仍通过广播等方式获取信息。同时,各海岛出现了民房空置,土地、国有资产闲置现象。4、群体保障弱化。渔农村老年群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医疗、养老、文化等供给困难。葫芦岛等海岛老人,大多仅靠最低基本养老保险生活,许多海岛不同程度地出现“老无所依”现象。人口流失,又加剧了海岛生活不便,目前,葫芦岛上仅 1家商店,黄兴岛上 1 家商店也没有。二、 原因分析海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海岛建设投入大、产出少,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投资海岛的意愿不强。加之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