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中国已于 1999 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1 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老龄化的来临,使得国内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一、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影响是使得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养老保障压力持续增加据研究,2050 年我国 80 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超过 1 亿,比现在增长近 4 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也将达到 1 亿左右,比现在增长近 2 倍多;我国老年抚养比将由目前的近 5 个劳动力抚养 1 个老年人发展到 2050年前后的 1.5 个劳动力抚养 1 个老年人。社会保险潜在缴费者不断减少,领取者不断增多,养老保障体系压力日益沉重,这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还会给与养老相关的医疗、管理等方面带来新挑战。二、现有养老模式存在的弊端随着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老年人高龄化趋势加强和家庭空巢化问题突显,怎样“养老”已成为每个家庭都要考虑的事情。现有保障体系滞后、未富先老等问题,困扰着当前许多老人的晚年生活,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养老资源。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及“以房养老”等各种养老方式相继推出,据对某市城区“空巢老人”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 72.94%的老人表示与子女关系很好或者较好,但是只有 29.12%愿意或者比较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48.34%的老人明确表示不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22.54%的老人表示无所谓。那么老人们是否去养老院养老(机构养老)呢?经调查表明:在空巢老人中,有 20.59%的空巢老人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未来入住养老机构,与此相反,却有 59.99%的空巢老人表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1、经济上承担不起;2、入住养老机构不自由;3、怕子女不愿意或怕对子女有负面影响。另外,在中国诸多城市,均存在公办及民办养老院的数量不足,养老床位和养老从业人员存在巨大缺口的矛盾。据相关统计,一般情况下仅有 2%左右的老年人能够入驻到专业的养老机构养老。绝大多数老年人均只能采用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的方式。可行性分析、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中国老年人口急剧增长,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适应于今日的发展信息化养老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二、信息化养老是以信息化养老终端采集数据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系统服务与互动平台,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