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安全发展提高到科学的战略高度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了“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党和政府提出“安全发展”的概念,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建树。它系统地反映了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把安全放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统筹考虑治国方略,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强决心。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共同构成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这是一条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符合十三亿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安全发展”的内涵十分深刻,安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强调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安全生产反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深切企盼。安全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和保障,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安全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基础安全发展观的提出,为安全生产工作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工作的信心,使我们感到所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安全发展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对发展认识的深化。“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发展应当具有持久和后续能力的协调发展,既要以资源、环境能够承载为前提,也要建立在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决不能以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要努力降低发展的“生命成本”。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国事故总量和事故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05年我国事故死亡12.7万人,约占13亿人口的万分之一;事故伤残70多万人;受到职业伤害的从第1页共13页业人员高达70万,这个代价太大了,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我们要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科技不断进步、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步提高来促进发展。只有安全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安全发展是和谐发展的前提安全是人类向自然界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安全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问题不仅不会自行消失,反而更加突出,它能影响到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兴亡。性命安危,国运所系。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效,事故总量大幅度下降,事故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但是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种事故的发生,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声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安全生产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是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准入条件,是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安全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和前提,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稳定祥和的重要标志。从政治改革的角度,安全生产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反映,是国家性质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宗旨的必然结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革开放等诸多角度看待安全生产问题,正确理解安全发展的科学内涵。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人们的安居乐业,就没有家庭的安康幸福,也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和谐发展离不开安全发展,事实证明,安全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第2页共13页“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需要同举并重,共同推进。把“安全发展”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