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今中国高校的一个热门话题,高校开设的军事理论课,提供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也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寻找一个的切入点。关键词:军事理论爱国主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各学科共同努力,进行综合培养。军事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本文试图论述高校军事理论课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开辟另一个视角。一、军事理论课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可行性(一)对爱国主义情怀的撒播是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个人对自己学习、生活、工作和生存环境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强烈程度是与受到的外界刺激有关。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并且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应该侧重理性情境熏陶,而不是简单地说教和灌输。思维活跃但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对于直接灌输给他们的思想观念,他们会潜意识里本能地排斥和反感。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很生动具体的各个专题,离现实都是比较近的或者是曾经发生过的,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事实,在大学生看来,这门课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客观真相,不是强加的一种思想观念,但是大学生完全有理解能力感悟到事实背后沉甸甸的厚重感。如:国防历史这部分不会提到爱国主义的字眼,但是近代中国国防衰弱所遭受的丧失国格的屈辱,会在大学生心中留下强烈的震撼,看到、听到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成为列强的刀下鱼肉和沉痛呻吟,民族同情感、归属感、愤怒感会油然而生。爱国主义情怀就是一次一次在这样的心灵震撼中积聚起来的,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二)在古今中外对比的情境中激发爱国情怀爱国情感是个人的心理体悟,需要从外界获取源源不断的信息,然后把它内化为一种心理需求,而这种信息来源的广度第1页共4页和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心理体悟程度。军事理论课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科技、地理等各个领域。以军事思想部分为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对后世军事理论影响深远,无产阶级军事思想著作中仍然能够看到其影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大学生对民族情感的认同就是在一次次的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在汲取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同时,又具有时代特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顽强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诞生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没有空洞的口号,学生能在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过程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因此,古今对比的情境使大学生体验到历史的自豪感和现实的使命感。军事理论课的逻辑体系不仅仅体现纵向逻辑联系,而且还显现横向逻辑关系,把中国问题放在整个世界问题体系之中进行讨论。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国际战略格局、军事高技术,信息战等内容,探讨的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同发达国家在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差距。在中外对比讨论情境中,大学生会感悟到,中国已今非昔比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提高,但是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性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的。大学生立足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不会也不愿意盲目崇洋媚外,但是客观存在的差距将会激发大学生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引导得当可以诱发大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这也是一种爱国的体现。(三)唤醒大学生求知的渴望军事领域的残酷斗争,迫使交战双方绞尽脑汁在战争指导、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先进的武器装备总是同先进的科技联系在一起的,最前沿最尖端的科技也是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军事理论课中的军事高科技和高技术战争,是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高技术战争进程令人眼花缭乱,在一定程度上是拼先进武器、拼先进科技,谁占有科技优势,谁就有可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大学生正风华正茂,对用先进科技凝结的新式武器有深厚的兴趣,但是作为在高校求学的大学生更愿意探索新武器第2页共4页装备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知其然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