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论文 2000 字工匠精神论文 2000 字 篇一 工匠, 一种信仰“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是工匠精神?核心是一种精神、 一种信念或者说一种情怀, 是把一件工作、 一项事情、 一门手艺当作一种信仰, 一丝不苟把它做到极致, 做到别人无可替代。 30 年间, 何世良从一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岭南民间雕刻工艺大师, 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继承, 奉献了 不少大型作品, 体现的不正是我们当下念兹在兹的工匠精神么? 走进沙湾何世良工作室, 记者目 光立马被一幅砖雕作品所吸引。 作品呈现了 香蕉、 荔枝、 龙眼、 洋桃等岭南佳果,构图疏密有致, 密处叶果层叠, 疏处大量留白, 颇富中国画意蕴。 最诱人处当属细节, 香蕉的饱满、 荔枝的粗糙、 小鸟的顾盼, 甚至蕉叶上的虫眼都栩栩如生, 在青砖上表现如此精妙细节需要何等功力。 感叹之余, 不禁好奇, 是什么让他对砖雕艺术如此痴迷。 何世良说, 生于斯长于斯, 自 己从小就“流窜” 在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中, 放眼所见皆是在少年眼中充满神奇感的砖雕、 木雕、 灰雕, 长期浸淫在岭南建筑艺术中, 让他从小涵养了 一种古典情怀、 雕刻情结。 从 16 岁初中毕业到今日, 从木雕到砖雕, 从家具到大型砖雕作品, 从个人到团队协作, 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翘楚, 他一直在坚持, 未离开过半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之”“乐之”, 方能不改初衷, 一以贯之。 那些杰出工匠一辈子, 甚至一个家族几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负责宫殿、 皇陵修缮的“样式雷” 家族, 在 200 多年的时间里, 传承 8 代, 为大清帝国营造了 数不清的经典建筑正是有这着这样一种信仰, 一种耕耘不辍的愚公精神。 创新, 一种品行“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是工匠精神”,何世良说,“假如师傅教会我雕荷花, 我一辈子只会雕荷花,雕一朵牡丹都不行, 那有什么用呢?一辈子都不能超越师傅,机械式传承意义不大。 师傅教你的是技法, 你用技法去创新,这才是徒弟的使命。” 何世良这种观念深深融进他的砖雕创新实践中, 譬如砖雕工具改良创新, 采纳电动工具雕刻, 速度提高一倍, 提升了 效率; 譬如技法创新, 在长 50 米、 高 9 米的大型砖雕作品《百福晖春壁》 中, 因此壁雕幅面积甚大, 为增强立体感和克服平板之弊, 他把雕刻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