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也讲“门当户对假如我们根据真实的贸易情况,以世界地图为蓝本绘制一张贸易网络,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近邻间的贸易线路比比皆是,远邦间的贸易线路却寥寥无几;富国和富国之间的贸易线路密密麻麻,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贸易线路却稀稀疏疏。就好像国与国间的交易,也讲究个“门当户对”一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世界零距离?胡扯在蒸汽机没有问世之前,航海贸易其实是一件很让商人们纠结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航海贸易的路程远、时间长,更大的问题在于,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即使我们排除掉船队走背字,遇到暴风雨、海盗、鲨鱼群以致全军覆没的情况,单是正常的行程也有着巨大的变数。19 世纪东印度公司爱丁堡号的大副亨利·怀斯在自己的航海日记中就曾提到,从英格兰前往孟买,一般要花费 100—130 天的时间,因为当时的航海必须要考虑天时,即信风的配合。出发时,船要乘着东北信风向西行驶,到达赤道的无风带时,就要拼运气了,只有等到来自南方或西方的信风,船只才能借助风力绕过好望角,从而到达印度。假如人品不好,贸易时间会被大大拉长。因为对风向有严格要求,很多时候这种贸易一年只能进行一次,所以远距离航海贸易的成本非常高,销量也不稳定。19 世纪中期,伦敦市场上从亚洲进口的小麦平均价格约为 1.85 美元,而美国芝加哥市场上当地自产自销的小麦价格仅为 0.85 美元,不难看出距离对于价格的巨大影响。不过,随着蒸汽机应用到船舶制造之上,航海成本有了极大的压缩。到了 19 世纪末期,伦敦进口小麦的价格降到了 0.97 美元,而芝加哥当地的小麦价格则上涨到了 0.98 美元,相比起来,反而是来自远方进口小麦在价格上更具有优势。这似乎表明,距离已经不再是贸易的障碍。当时便有经济学家表示,远距离贸易和近距离贸易之间的差异终将消逝。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除非能实现科幻电影中那种即时异地传送技术,否则距离永远是个无法逾越的鸿沟。上面我们举例的产品是小麦,它其实是一种相当特别的商品。一方面,经过粗加工之后,小麦拥有较长时间的保质期,航海花费的时间不会影响它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粮食,小麦的需求弹性非常小,换句话说,就是它的需求很稳定,不会由于人们收入的增加或减少,而太多地改变对于小麦的需求量。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小麦可以进行远距离贸易,甚至比当地产品更有竞争力。但是,像小麦这样的商品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进出口贸易产品要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