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人物事迹王海,原名王永昌,原籍山东平度,1926年1月19日出生在山东XX市福音村,1930年,全家迁至威海。原空军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84年,中国国防部部长张爱萍率领军事代表团访美,在与美军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会见时,有两个曾经是作战对手的人,也见面了,那就是当时的空军副司令员、空军战斗英雄王海,同当时的美国空军参谋长加布里埃尔,他俩的双手握在了一起。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加布里埃尔说:你就是那位朝鲜战场上的王海。我当年就是在朝鲜空战中被你们打下来的。王海不无深意地笑着说:你如果再进攻我们,我还要把你们打下来。周围一片掌声和笑声。张爱萍也风趣地说:真是不打不相识呀。王海少时家里贫穷,但他人穷志不穷,不想落人之后,坚持上学,他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兴趣广泛,体育活动出色。王海自幼素有正义感,积极帮助弱小,由于胶东地区革命基础牢固,党组织健全,革命活动较多,因此王海在青年时代就较早的正式的参加党的进步组织,1944年5月,经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李新民介绍,参加了山东威海青年中队,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5年9月,在山东威海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年底,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山东临沂革命老区创办了抗大式的军政干部学校山东临沂人民革命大学,即山东大学的前身。威海地区的招生机构就设在王海所在的威海中学,他带头报了名,积极投身革命需要。离开威海时,为了表示对家乡的热爱、表达自己的革命情怀,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海。改名的原因是他从小生长在海边,对大海有无限的感情,另外就是他认为作为一个革命者,应该有远大的抱负,有大海一样的胸怀。他对这个名字十分满意。王海他们这次学习之旅充满了艰辛。这是一段复杂而艰险的路程。威海在鲁东北,临沂在鲁南,两地相距1000多里,没有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步行。值得一提的是,王海是11名同学中唯一的一名党员,临行前党组织指派他为负责人。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跋涉,在一名八路军的护送下,11名学员终于在开学之前到达目的地。然而第1页共6页当他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迈进革命大学校门的时候,却充满了失望。这里没有幽静的校园,像样的教室,更没有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荒园,几栋破屋。学生宿舍既没有火炕,也没有木床,地面铺上一层稻草,便是通铺。有的同学认为上当了。但随着学校领导的一席话,同学们后悔上当的念头全打消了。学校领导说:你们通过敌人的封锁线,长途跋涉,顺利到校,很不简单。你们交了一份最好的入学考试卷。我们的学校不是一所普通的大学,而是一所革命大学,是新时期的抗日军政大学。我们要自己动手,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勤俭办校。我们一定会培养出大批革命人才。你们就是这大批革命人才中的第一批。革命大学开学后的第一课是艰苦建校。课程的内容是把临沂城墙上的砖拆下来,运回学校修建校舍。旧校舍修缮一新,新校舍建了起来。随着学校设施的逐步增建,规模亦随之迅速扩展,开始是四个学员班,后来扩展到七个学员班,学员由三百多人扩展到七百多人。王海是第四学员班的班长、党支部委员。这批同学中有后来任中共XX省委书记的芮杏文、电影表演艺术家仲星火等。完成了为期半个月的建校课,紧接着开始为期三个月的预科学习。预科学习不分班次,采取上大课的方式,一人一个小板凳,坐在操场上听讲课。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党史,以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为主要教材。目的是提高大家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了解当前中国革命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通过系统的教育,使王海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觉悟,由单纯幼稚的青年学生,逐步变成为有理想、有目标的革命者。1946年6月,牡丹江航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建立人民空军,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创办的第一所航校)创建,王海因其表现优异,被选派到该校学习航空技术。王海等人被编入机械班,学习维护和修理飞机。教官指着一件件实物讲解机械构造、工作原理及维护保养的要求。这种直观教学方法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