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干式机油泵的设计思路

干式机油泵的设计思路_第1页
干式机油泵的设计思路_第2页
干式机油泵的设计思路_第3页
干式机油泵的设计思路总结现已较为完善的齿轮泵和罗茨泵的设计思路,并参考国外一些干式油底壳品牌的成品泵,给读者提供一个干式机油泵国产化的思路。关键词:干式油底壳系统;汽车改装;机油泵0 引言干式油底壳系统作为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优化方案,近年来常见于汽车改装领域和一些如 FSC 一样的汽车赛事。然而,作为其核心配件的机油泵却一直被如 Moroso、DaileyEngineering 等欧美品牌垄断,其售价普遍达到 1000 美金以上。1 干式油底壳系统图 1 为一个典型的干式润滑系统简图,与传统油底壳相比,最直观的差异在于用不具备容积的油盘(干式油底壳)取代了传统油底壳,并利用一个独立的机油罐去承担贮存机油的功能。这种布置直接带来了降低发动机重心、改善供油泵的吸油、使曲轴箱真空化的优势,进而改善了发动机的寿命、功率与整车的操控性。1.2 干式油泵的结构特点由干式润滑系统的结构可以看出,泵承担着两个任务:1.供油泵给油道提供具有一定压力的机油;2.回油泵把落至油底壳的机油抽回机油罐中。回油泵在抽出油底壳内的机油时会将曲轴箱窜气一同排出,故回油泵的介质是高粘度的机油与空气的混合物。因常用作发动机机油泵的齿轮泵与摆线转子泵均无法以空气为介质,所以在抽油泵的选择上,在石油输送和抽真空领域都被广泛使用的罗茨泵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为了更好地与罗茨泵匹配,供油泵也就要选择同样是对称双轴结构的外齿轮泵。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多段泵中,供油泵并不是必须的。它的功能依旧可以依靠原机油泵来完成,只需把机油罐的出口管路通过油底壳连至原机泵的上游。但其缺点在于会增加油底壳的设计、加工成本与后期的维护成本。系统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两种方案进行取舍。2 供油泵的设计2.1 供油泵的流量如上文所述,供油泵应选用外齿轮泵。在发动机机油泵的正向开发中,机油泵的流量 qvp 由润滑系统的循环机油量 qvc 决定,而 qvc 是根据必须被机油带走的发动机散热量 Φc 来决定的,其公式如下:式中,P 为内燃机有效功率;α0 为机油散热量占发热量的百分比,可取 0.015 至 0.02;ηe 为有效效率,汽油机约等于 0.25~0.33;ρ 为机油的密度,一般取 ρ=0.85kg/L;c 为机油的比热容,约等于 1.7~2.1kJ/(kg·℃);∆t 为机油进出口温差,一般取 8~15℃。然而,除了诸如兰博基尼、奥迪 R8 等少部重量产车采纳了原机干式油底壳系统以外,干式系统更多地见于一些汽车赛事与改装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