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张弥曼八十二岁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

张弥曼八十二岁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_第1页
张弥曼八十二岁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_第2页
张弥曼八十二岁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她却用对地质科学的毕生探究美丽作答。3 月 22 日,2024 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颁奖典礼上,一位 82 岁的中国老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讨论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林奈学会外籍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女士。“我的古脊椎动物讨论生涯始于大概 60 年前。”张弥曼在颁奖典礼上表示,自己最初选择专业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响应国家号召,但做起讨论后“发现非常有意思”,如同“先结婚后戀爱”。张弥曼生于 1936 年,父亲是上海一家医学院的老师。1937 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父亲带着全家先疏散到南京,又搬迁到重庆,之后又辗转江西各地。其间,有件趣事几乎成了张弥曼日后学地质学的先兆。有一次,她在流亡路上偶得《谈天说地》这本书,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在大学上《普通地质学》时,老师居然讲到了这书中的一些内容。1953 年,17 岁的张弥曼响应国家“地质报国”的号召,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55 年,张弥曼被送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当时在苏联访问的鱼类学家伍献文建议张弥曼讨论鱼类。她听了伍先生的建议,从此开始了对鱼化石的讨论。张弥曼常常到莫斯科河岸边的全新世沉积中采集鱼化石,夜里用小船撒下横跨莫斯科河的渔网,清晨把撞在网上的各种鱼类采集下来进行讨论。1960 年,张弥曼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讨论所工作。每年约有三个月,她都在荒野采集化石。1980 年张弥曼访学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看到瑞典学派代表人物雅尔维克用 25 年时间还原的肉鳍鱼化石。震撼之余,她决心用最短时间追赶上去。那时没有 CT 技术,想从内到外“看清”微小的鱼化石,需要一种复杂的连续磨片及蜡制模型方法。张弥曼还原的是云南曲靖的杨氏鱼,其颅骨化石只有 2.8 厘米长,需要先磨掉极微小的一块,在显微镜下画出切面图,直到整块化石完全磨完为止。她画了 540 多张图,把它们贴在平整的石头上,用熔化的石蜡和蜂蜡,制作出薄薄的拓片,再将剖面图雕刻出來……最后,所有剖面拼出一个 20 倍等比例放大的标本。渐渐地,博物馆里的人都知道这个中国女人“不睡觉”。于是,有人给她搬来躺椅;有人在她桌上放一束鲜花表达敬意。就这样,她仅用两年完成了这项讨论。根据瑞典学派的观点,杨氏鱼应有一对内鼻孔,头颅分成前后两半,由一个颅中关节连接。张弥曼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