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地区秦腔艺术的调查分析【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秦腔艺术传承主体的转型、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秦腔艺术传承客体的延展等问题的突破来实现对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为张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事业贡献微薄之力。【关键词】秦腔艺术;进展现状;传承保护;文化遗产关于张掖地区秦腔艺术进展状况与传承保护,至今尚无专门讨论。而作为张掖地区仅存的秦腔艺术表演实体——张掖市七一秦腔剧团,自 1952年创建至今,从曾经的辉煌逐步走向今日的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课题试图以张掖七一秦腔剧团为讨论对象,在过去、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传承保护与进展的有效措施,为张掖地区秦腔艺术的进展提供些许参考。一、张掖地区秦腔艺术的现状外国文化步入中国市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进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市场越来越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加之改制后现在剧团从事秦腔艺术表演的人员及其它相关人员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职工工资水平低且主要靠政府差额拨款,差额率为 40%左右,其余要自己解决,因而剧团人心涣散,凝聚力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秦腔剧团现在的编、导、演、舞美等主创人才严重青黄不接;秦腔中原来有八大绝技,但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已经很少,有很多的东西不能够复原,不能把最经典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这就大大降低了秦腔艺术原有的价值;剧场的建筑和设施严重老化,七一剧院拆除后,演员没有场地排练,不能满足演出要求;通过演出获得的经济收入早已无法解决演员和其他职工的生活问题;改制后,剧团的新老更替难以完成,中老演员退休了,年轻人却不愿来,或者来了留不住;剧团不能创作出更多适合现代人需求的新剧本或剧目,导致观众流失严重,接续困难。曾经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如今秦腔的叹息使人深思。二、张掖地区秦腔艺术的传承保护建议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秦腔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总之,要使秦腔艺术走出困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张掖地区七一秦腔剧团转企改制的现象,折射出秦腔艺术的传承保护不再是专业院团的行为,而是一项面对大众的历史任务。我们要以专业和非专业的结合为手段,以艺术学和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依据为指导,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秦腔艺术传承保护措施,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