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和对策讨论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困境对策公共艺术的内涵在于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并推动社会风貌的形成和美化,同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人们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当今社会大行素养教育,培育专业型人才已经不是高等艺术教育的唯一目标,高校内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和艺术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讨论现状本人前期对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五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公共艺术教育开课情况、教育质量、老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学校艺术社团的运营情况、公共艺术资源配置的情况、学生对公共艺术的了解度及兴趣等。2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2.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普及面窄,存在感低从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在艺术学院下设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专门教室,自主进展的空间微小;二是一些高校的大学生艺术中心均挂靠在某一学院或者某一部门,它们在财物等自主权上千差万别,有的如鱼得水,有的则被严格制约;第三种情况占极少数,大学生艺术中心独立存在,由校领导直接领导,自主进展空间大。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庇护,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形如空气。尽管机构设置不同,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也承担着课程教学、组织活动等责任。面对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不独立的现实,大学生艺术中心在规划学科进展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公共艺术教育需要资深人士的指导,受众是普通大学生,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老师会额外承担普通老师的职责,超额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特别对待,积极性大大降低。很多高校只是建成了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却并没有为其进行系统的分工、定位。2.2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师资力量匮乏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的数量差异极大,尽显杂乱之态。这些课程的形式几乎都是全校任选课或者限选课,大班教学,人员众多,课程大多安排在晚上,教学质量不高。艺术课程的申报流程如下:授课老师本人向所在学院申请;学院同意后上报教务处;教务处组织专家试听,通过后即可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像通识课程,没有固定的开设历史,老师申报课程都是根据自身兴趣随机的,所以公共艺术课程没有科学的规定。通识课程的特点是:课程是死的,老师是流动的。但是公共艺术课程开设和取消主要取决于授课老师,稳定性极差。由于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队伍比较年轻,老师大多毕业于艺术院校,缺乏通识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