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家遇到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进展史也是娱乐业与学术界融合的历史。对于这类作品来说,真实和虚构的互动是双向的,生活和艺术互为推动力。通过为热门影片建言献策,科学家们检验了自己的理论、思考未来的挑战,并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大众,以此促成科技进步。2024 年 10 月 12 日,好莱坞大片《登月第一人》在美国首映。这部影片以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为主角,重现了“阿波罗 11 号”登上月球的真实经历。不少影评家认为,虽然在细节上有所夸大,但《登月第一人》仍不失为“艺术源于生活”的生动诠释;也有一种观点另辟蹊径,认为对科幻作品来说,真实和虚构的互动是双向的,“艺术同样可以改变生活”。美国《大西洋月刊》的官方网站刊文称,“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壮举之一,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注意到,阿姆斯特朗当年奔向月球的飞行轨道,与 1929 年上映的德国默片《月里嫦娥》中描绘的轨道惊人的相似。其原因在于,《月里嫦娥》并非胡编乱造,而是有顶级科学家撑腰——演职人员名单中,德国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赫然在列。奥伯特把登月飞船的轨道计算得极其精确,以至 40 年后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把他指导的影片拿来做参考。这位科学家还专门建造了一个火箭模型,作为拍摄道具。因为这个模型太过逼真,以至后来被希特勒的手下查抄,用来指导军事科研。根据美国“航天”网站的考证,影片制作团队当时甚至打算请奥伯特做一枚真正的火箭,在首映时发射,为影片造势。科学家未能按时完成火箭,羞愧之下离开了剧组,不过当年晚些时候他还是兑现了诺言。奥伯特当时有一位助手,这个年轻人的名气日后超过了老师,他就是韦纳·冯·布劳恩。“二战”结束后,冯·布劳恩与上千名德国科学家被美国政府招募,他一路平步青云,当上了 NASA 航天飞行中心主任,还是“土星 5 号”重型运载火箭的首席设计师,为登月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上,包括冯·布劳恩和奥伯特在内的许多 20 世纪上半叶的航天师,都深受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经典作品《从地球到月球》的影响,他们从故事中汲取灵感,服务于科学讨论。就这样,科幻影响了科学,科学又影响科幻,循环不止。美国通信技术专家、科普作家大卫·柯比曾在专著《当科学遇见电影》中说,即便某项技术是虚构的,它依旧可以“促使公众对潜在或新兴的科学领域加以支持”,电影《2001 太空漫游》中的人工智能,以及《少数派报告》中的无人驾驶汽车都属于此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