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懂得分离才是真爱

懂得分离才是真爱_第1页
懂得分离才是真爱_第2页
读林贤治先生的随笔,关于罗兰·巴特与他的母亲。1977 年 10 月 25 日,著名法国作家、思想家罗兰·巴特的母亲在被疾病折磨半年之后辞世。母亲的故去,使巴特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他从母亲逝去的翌日就开始写《哀痛日“记》,历时近两年。 这是一部特别的日记,共 330 块纸片,短小而沉痛的话语,记录了他的哀痛经历、伴随着哀痛而起的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他对于哀痛这种情感的思考和认”识。“在巴特的笔下,这是一位漂亮、质朴、仁慈,有着相当的文化修养和高贵自尊心的女性。当母亲活着的时候,巴特因担心失去她而使自己处于神经官能症的状态之中;及至去‘’世,他不得不成为 自己的母亲 ,这时,他已然无力承受孤独和虚无的重压。他一个劲儿地使用灰色调,在纸片上这样涂写他的自画像:悲痛、温存、消沉、害怕,总之脆弱极”了。我们完全信任,巴特的母亲一定是位尽责的好母亲,这位 23 岁就因为战争而成了寡妇的女性(丈夫是一位海军军官,在巴特未满 1 岁时阵亡),靠微薄的战争抚恤金把巴特和比丈夫小 11 岁的同母异父的弟弟抚养长大。“她用一生守护着儿子, 她不但是巴特生活的缔造者,而且是巴特灵魂的养育者和庇护”者 。然而,当看完这篇随笔,我却觉得这位母亲也许不能算是完全称职。因为对巴特来“说, 失去母亲以后,他有种被遗弃感,觉得失去了活着的理由。他多次说到死。他想”死,然而又想疯狂地活着 。“”能否说,至少在 分离教育 方面,巴特的母亲并不成功?而这是亲子关系中重要的一环。“”他制造假象,复制过去,他不能接受与母亲分离的事实。 在某种意义上,巴特在情感上还是个孩子,对母亲的极度依赖使他像个尚在哺乳期的婴儿,他无法独立处理好一件原本——很正常的事任何人都要面对的生老病死,或者说,总有一天必须要面对的亲人之死。“……在《哀痛日记》中他写道: 我可以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活着但是,我所剩下的生活直”到最后肯定是没有质量的。在 1978 年 2 月 21“”日的日记中他写道: 支气管炎。自妈妈死去以后的第一种病。3 月 25“”日他写道: 这天早上,继续想到妈妈。令人作呕的悲伤。无可救药的恶心。“”还有次他记道: 昨晚,噩梦:妈妈丢了。我不知所措,处在泪奔的边缘。——假如这是个孩子或少年的日记,或许并不奇怪,因为面对亲人的死亡的确是需要准备的,心理的准备、时间的准备,但当时的巴特已经 60 多岁了。 母亲去世以后,他一直未走出哀痛和对母亲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