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展现状3.我国肉牛业的特点。肉牛产区分布。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牛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阔农区。到 2001 年,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5 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 1980 年的 44%下降到 13%。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 4 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 9.7%上升到 47.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 11%上升到 15.7%。从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牛肉质量。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 18%,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 3%。中国黄牛虽然有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诸多品种,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纤维粗,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我国高档牛肉的比重不足 5%,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业的突出弱点。肉牛饲养方式。以往我国牧区主要采纳草原放牧饲养牛,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近年来,农区普遍采纳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的主要饲料。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在一些农区特别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肉牛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不仅小农产的饲养数量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肉牛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并且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二、我国肉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距之大。2.良种化问题突出。我国的牛肉生产水平低,除饲草料供应不足、饲养方式落后、疫病防治体系不完善外,品种是决定个体生产性能和牛肉质量的主要因素。我国肉牛业起步较晚,一般只重视牛肉增产问题,对种牛繁育体系建设投入少,我国的肉用品种培育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根本解决肉用种牛的自给问题,目前,存栏的肉用种公牛大部分是引进的活体或胚胎,还有一部分是引进纯种的繁育后代,这些牛占存栏种公牛的93%。据统计,全国种公牛站每年只能生产肉牛冷冻精液 2000 万剂,可配 1000 万头能繁母牛,而全国存栏能繁母牛有 4000~6000 万头,意味着人工授精量不到能繁母牛的 1/4,每支肉牛冷冻精液售价 1~10 元,饲养种用公牛的经济效益很低,而且优秀种公牛在肉牛进展中的作用相对较小。国内地方品种虽然有独特的环境适应性和肉质鲜美的特性,但是由于生产速度慢、屠宰率低,农户都喜爱用进口牛来改良地方黄牛,地方黄牛冻精需求逐年减少,种公牛站经济效益处于亏损状态,导致地方黄牛公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