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扩大开放的战略对策讨论一 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内涵我国 30 年来长期坚持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内涵,可以从政策的实质、核心和历史演变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1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质高等教育“开放”是“对外开放”的一般称谓,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作为国家政策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首先,这里的“外”不是高等学校围墙之外的“外”而是国外之“外”。在这个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开放和国际化几乎等义。其实,高等教育开放的丰富内涵远不止于此,在现代社会里,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更重要的一点是对高等学校围墙之外的社会的开放。所以国际化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然而,时至今日,高等教育国际化仍是一个缺乏严密学术定义的词汇,不同的讨论者往往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使用。这里,对该词汇语义多样性不予赘述,借鉴经济国际化的定义,简而言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有关人、财、物越过政治国界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流动的状态。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进一步进展的前提条件和进入更高层次的标志之一。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之间具有对立统一性。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如上所述具有特别历史内涵,高等教育国际化则为一般通用语。因此,对外开放具有较强的政策倾向和价值内涵,属于高等教育进展的主观状态和使动态,而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制度进展的内外环境因素提出的当然要求,属于高等教育的客观状态和自然状态。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只有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际需求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是其对外开放政策的必定结果。2 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核心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人、财、物等多方面的跨国界的自由流动,但其核心却是高等教育人员的流动。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中,虽然国际化的目标多种多样,但是最重要的结果或者说理想目标仍然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自由而合理的流动,以满足不同社会的需求。而高等教育人员是绝大部分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物质载体,也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生产和传递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发生巨大社会效用的主体。和高等教育制度关系密切的相关人员很多,比如政府部门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高等学校内的教学事务管理人员等,本文主要指的是高等教育中从事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的老师(也是讨论者)和学习的学生。因为只有他们才是科技文化知识制造和传递的核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