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德育隐性课程提高德育管理效能德育课程有显隐之别,德育隐性课程是指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潜藏的、内隐的,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未明确陈述的课程,是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映起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隐性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更特别的意义,是对显性课程的丰富和补充,它可以利用模仿、暗示、感染、认同和内化等方式,通过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协调、统一机制,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进展。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二者在功能上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只有通过相互融合才可能获得较佳的德育实效。一、创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充分利用隐性德育课程的“活教材”二、加强“文化渗透”,大力打造校园环境隐性德育课程校园文化环境蕴含深厚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我们首先通过环境渲染,利用环境生成“文化”,用审美化的校园文化孕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我们通过对环境文化的内涵的挖掘,力图使校园每一处场景都能说话,我们通过加强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静化,通过对班级环境的美化,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我们通过对校内郑镜鸿先生塑像和中外名人塑像的创设,通过对学校各个校区的宣传标语的设置,通过学校政教处、团委会、宣传栏、学校卫生室及学校各科组的宣传墙报的创设,从而激励学生遵纪守法、乐观向上,勤奋拼搏。校园文化像一个博学的长者,引领全体师生走进和谐的人生殿堂。其次,通过舆论宣传,营造学校精神氛围中的正确价值导向。通过新生入学训练、校史室、荣誉室定期的开放,以及校刊、师生论文集等的出版,使学生明确我校是一所广东省较早创办的侨校,是省、市、县的文明单位。这样“求实向上、严明勤奋”的校风,“创特色、争一流”的学校奋斗目标,铭记在学生心中,使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这有利于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品德生长的作用,教育效果明显。同时,我们注重根据德育隐性课程的内隐性,形象性的特点,注重隐性德育课程的生成性,在进行舆论宣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参加意识,提高教育效果。如创建市绿色学校时,我们并不满足于口头宣传,而是发动全体同学共同参加,如学校环保宣传橱窗,都是学生的作品,如班级环保名言,都是各班在本班学生广泛征集,由班委择优录用,制成挂图,悬挂在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