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药》中人物姓名之寓意鲁迅先生以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创作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药》,分别以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构建明、暗两条情节线索,将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和夏瑜、夏四奶奶,以及康大叔、阿义、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青年等一批不同阶层的人物群象展示在读者面前,比照描写了革命者英勇献身的寂寞悲伤和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一方面生气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残杀革命志士,麻痹和毒害人民的罪行;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省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而孤军奋战,最终惨遭失败的沉重教训。其深邃的思想内蕴和创作意旨,不仅可以通过作品的“人物性格之历史”加以分析,而且还可以借助作品中人物命名的深刻寓意予以管窥。华老栓是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他一家三口靠开茶馆糊口度日,点的是“遍身油腻的灯盏”,盖的是“满幅补丁的夹被”。贫困拮据的经济状况,卑微低下的社会地位,使得他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对周围一切都漠不关怀。他和老伴饱经苍桑,把生活的全部希望都“栓系”和寄予在唯一的爱子小栓身上,希望爱子能“健康”成长,命“栓”体“牢”。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偏偏不以老栓的希望为转移,儿子染上了痨病,是一种在旧中国被视为不可治愈的病。当他从康大叔那里得到“信息”,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起早贪黑、节衣缩食积攒的一包洋钱揣到杀害革命者的刑场,换回了一个令他满心高兴的人血馒头。人血馒头终于让小栓吃下了,小栓的命却最终没有“栓牢”而夭亡了,华家悲剧的深刻意蕴便通过老栓与小栓两代人取名为“栓”,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在贫穷、落后、愚昧的旧中国,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勤劳节俭、糊涂忍让等民族古训是不可能维系〔栓〕华家的血脉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其原型是 1907 年 7 月 15 日在浙江绍兴城内古轩亭口被杀的同盟会成员秋瑾。“瑜”和“瑾”都是美玉,都比方人的美德。《楚辞九章怀沙》中有“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由“瑜”“瑾”同为美玉可推,夏瑜暗指秋瑾。小说采纳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茶客的议论和康大叔的,描述了他在监狱中斗争的片断。他身陷囹圄,却“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玉可碎不可改其白”,不怕严刑拷打,不畏流血牺牲,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号召大家起来造反,推翻满清统治。夏瑜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敢在“老虎头上瘙痒”,“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阿义造反”,虽遭毒打,也“打不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