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研科研一体化的有效模式一、教研与科研一体化、校本化的管理策略1.从时间安排角度考虑,“长短交叉,灵活多样”。备课组一般人员少,同是一个年级、一个年段,讨论的问题和内容宜小,讨论时间宜短,讨论重在平常,追求快速见效,这种讨论可以是短暂的 5~10 分钟,也可以是一节课,可以利用课间,也可以利用集体空课时间,这种短时或即时性讨论灵活方便,只要解决实际问题即可。教研组与课题组讨论则需要深化一些,时间上稍长,至少一节课,甚至两节课或半天功夫,这样方可有所成效,这种讨论视点上要站得“高”一点,应该是植根于实践的理性的思考;这种讨论程度上要追求“深”一点,应该是真正能够解决教学中疑难杂症的讨论;这种讨论进程上要“稳”一点,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滚动式向前推动,甚至是“曲折迂回”“欲进先退”式的讨论。我们学校教学讨论与教育科研在时间安排上实行单周备课组活动,追求“短平快”,双周教研组、一月课题组活动,追求“高深稳”,推行“长短交叉,灵活多样”的方式,在时间上统筹兼顾,不追求形式,重在取得一定的实效。2.从讨论选题角度考虑,“量力而行,大小适宜”。课题讨论的选题基本要求是选题必须正确,具有科学讨论的价值以及科学讨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甚至具有独创性。为此,我们提倡老师开展微型课题的讨论,选题“宜小不宜大”,“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这种讨论花时少、周期短,更切合自身实际,对老师个人成长促进较大。当然,选题偏小则太狭窄,没有意义,这里也要把握一个度。一般地说,这种独立讨论对于骨干老师比较合适,只有具有一定能力和实力的骨干,才能出经验、出成效,普通老师可以参加团队式讨论,在合作中得到提高。“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讨论的智慧和力量总是大于个人,学校主课题或重点课题讨论的范围大而广,单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提倡团队式协作讨论。“量力而行,大小适宜”是老师或团队选题的一条基本原则。总体上讲,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在宏观视角下进行微观讨论,以小见大,积少成多,不断累积,厚积薄发,是校本课题讨论的进展走向。3.从讨论内容角度考虑,“众星拱月,主辅相衬”。科研团队选择小课题或骨干老师确定微型课题时,完全应该依据学校的主课题,确定主课题下的子课题,这样就能组成一张教科研立体网,形成一股讨论合力,如众星拱月般造就科研阵势、强势,使讨论快速、高效。如,我校主课题是江苏省“十二五”教科规划立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