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相关人员讨论,播音人在发声练习中存在以气托声、胸腔共振、嘴唇动频决定语速、口型标准四大误区。详细介绍如下: 误区一:以气托声 大家都知道,脑神经的支配下,声带的振动需要一定的张力,然后是由肺提供一些气息,使声带振动,从而产生我们所需要的声音。经过讨论发现,声带振动所需要的气息是非常少的,无论音多高,都不需要更多的气息冲击就可产生相应的振动频率。虽然声源音量的大小也决定最终声音的效果。但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加大气息冲击声带所产生的声音效果并不理想,得到优美声音的秘密不是以气托声,而是全身的骨骼产生共鸣。所以,以气托声在理论上天大的错误。以气托声的危害。以气托声就是试图用最大的气息,催动声带产生强烈振动,从而获得大而美的声音。这种错误的做法,第一增加声带的负担,使声带在多余外力的的冲击下大幅摆动,由于拉动声带的肌肉受力过大,造成喉室内肌肉痛苦,甚至充血。第二较危险的是,使声带长期处于剧烈运动之中,易造成声带息肉或产生小结。用这种发声方法讲话或歌唱不能超过 40 分钟,超过这个时限就会感到喉室痛苦。实践证明,以气托声导致大量气息外流,根本无法得到清脆悦耳的声音,反而让大家感到气息不足。 误区二:胸腔共振 有些播音人或一些歌唱演员的声音振频很低,有厚重感,传统认为这是胸腔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理论书籍也宣称只有胸腔共鸣能得到厚重的声音,经过讨论发现,厚重感声音的产生是发声器官放大声带振动所产生的低音能力较强的原故。这种低频声音的放大需要骨骼振动的参加,尤其是胸腔和头腔骨骼振动参加较强烈,并不是胸腔本身产生振动,仅仅是骨骼振动。我们都知道,胸腔内装的肺、肝、肠等器官共振系数太低,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根本不能引起这些器官产生共鸣。生活中我接触到好多播音员主持人或者歌唱演员,试图通过训练增加胸腔共鸣,可事与愿违,以致有些人认为,声音的好坏是与生俱来的,我告诉他们是发声理论的错误,导致声音训练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不会得到理想的结果。 误区三:口型标准 讨论发现,多数播音主持人试图通过口型要求的训练,来达到吐字清楚饱满的目的,但实际上,根据口型要求讲话不仅嘴巴扭来扭去,不雅观,而且咬字也谈不上清楚饱满。相反哪些上下嘴唇保持一条线或者讲话时上嘴唇不动的播音主持人,咬字不仅清楚饱满而且声音有金属光泽。 误区四:嘴唇动频决定语速 语速的控制是播音主持人的基本功之一,生活中遇到的播音员主持人存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