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经验教训建国以来,我国科技进展处在特别的国际环境中。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科技封锁以及跨国资本利用国际产业链分工对财宝分配的控制权,使我国长期处于美国主导的国际科技创新分工主链条之外。基于这种特别形势,当时我国的科技创新不得不表现为“大而全”的结构布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进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科技赶超国家,在某些科技领域,我国逐步具备了一定的高端技术研发能力;在少数领域,甚至已经突破了美国主导的国际科技创新分工体系下对于我国的科技分工定位,触动了美国主导的科技分工利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所面临的国际上的科技封锁和控制更加严厉。因此,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的路径上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实践1.被动自主创新与主动自主创新由于技术起点低,又要面对技术封锁、跨国公司垄断等国际环境,我国的科技创新内在缺少基础,外在缺少共享,因此要實现国家的科技现代化和经济安全,只能走自主创新为主的道路。我国科技创新所面临的大背景,决定了我国自主创新表现为被动自主创新和主动自主创新两种形式:被动型的自主创新:即在难以获得国际创新资源条件下的自主创新,是为应对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技术封锁进行的自主创新。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关键领域,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集团对我国实施了科技封锁。为打破这种封锁,我国只能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被动型的自主创新由政府主导投入并决策进展,这是解放以来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为打破科技封锁,解决我国战略性科技需求的唯一路径。主动型的自主创新:即在效率、效益比较有利的条件下我国企业自愿选择的自主创新,是面对市场进行的自主创新,是不依赖购买技术成果,也不依赖用市场交换技术产品,在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的条件下,进行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发活动。政府鼓舞此类主动型的自主创新,但是否开展此类创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决策。2.我国被动自主创新与主动自主创新的基本特征被动型自主创新是基于应对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被封锁”和“被控制”的两种困境的被迫选择。被封锁:集中表现在“巴统”、《瓦森纳协定》等作用下,对中国禁运的军民两用商品、技术、军品,涵盖了先进材料、电子器件、计算机、电信与信息安全、传感与激光、导航与航空电子仪器、船舶与海事设备、推动系统等大类。舰艇用燃气轮机、高端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