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中国近代史讨论的视野临近新的世纪之交,对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反思又有渐成显学之势。海内外学者都在思考如何在视角和方法层面有新的突破,从整体上推动对中国近代史的讨论。新出的两巨册《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以庆祝旅美著名学者刘广京先生 75 岁寿辰为契机,收录中外知名学者论文凡 47 篇,以扎实的个案讨论重新检视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对明清以来的近世历史作了富有深度的探讨,可以说是体现宏观历史思考与微观历史讨论相融会的成功之作,其所言所思对 21 世纪中国史学的取向不无提示意义。著名历史学家刘广京教授系台湾中研院院士,曾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等多间名校,在海外培育了一大批从事中国近代史讨论的新锐学者,其学术成就对大陆学界来讲并不陌生。他早年致力于 19 世纪英美在华轮运业竞争的讨论,成绩斐然,以后对 19 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制度史的讨论用力尤深,近年来更格外关注中国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调适与演变,着力探讨儒家经世传统在现代化中的贡献,以及儒家正统(orthodo 某 y)与异端(heterodo 某 y)的复杂互动。刘教授治史的一个特点,便是视野开阔、学识渊博,不囿于某一狭小的领域,力主要放宽中国近代史的视野,一方面要运用活泼的思维,做精致的构想,下文献的苦工,但同时也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不难看出,本书主编者受刘教授学术主张影响甚深,立意所收论文"甚盼能以中国近世的传统与蜕变为解释中国近代史的焦点",以此讨论"中国近世四百年间的持续与推移,乃至极少有的断裂。"(上册,"序"第 1 页)这也正是所收中、英文论文均按"传统的面面观"、"渐变与暗变"、"蜕变"三个序列排列组合的深意所在。或许是强烈地意识到上述历史分期所存在的弊端,故以刘广京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力倡应放宽中国近代史的视野,把中国近代史的范围向前推二百年,从明末清初讲起。在刘教授看来,明末清初的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即公元 17 世纪,可以说是中国近世史的起点(这里近世与通常所说的近代似乎是不同的概念)。一方面在经济方面有新的气象,而在政治方面则有民乱爆发,满族入关,朝代改易的大变化。就思想的传承而言,"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著述对十九世纪初期龚自珍、魏源等人的改革思想,影响珍大;黄宗羲、王夫之的著述对清末维新革命尤有直接的作用。我们假如不讨论这些大儒的思想,又怎能对中国近代史有充分的了解呢".根据刘教授最新的讲法,中国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