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范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探知的主动性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从感知形象开始,语文教材中安排的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还有些课文中的插图,就是针对学生这一特点而精心设计的。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课件正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的媒体,它那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以及斑斓的画面大大增强了视觉的感染力,这些不仅为学生识字、学词、学句乃至学文提供了凭借,同时也为培育学生的制造性想像力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教学课件能为学生展现各种各样的形象,使这些形象成为学生展开制造性想像的支柱,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丰富的表象,用生动的语句,把所感知和想像的内容准确、连贯地表达出来。例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老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制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二、借助直观的画面,进展学生的想象力、制造力小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和已有表象,因而,他们的想象更具有随意性、跳跃性的特点。我们在设计语文教学课件时,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深化挖掘他们制造性想像的潜能。如在设计课件时,对所学内容的情节处理,可以有所跳跃,有所省略,留给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让孩子在这一方天地里插上制造的翅膀,自由翱翔。以《狐狸和乌鸦》的设计为例。一开始,乌鸦飞出去给孩子们找吃的,它找到一片肉,很兴奋地飞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接下来出现的是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这两幅画面之间的跳跃性很大,学生可以不加拘束地展开想像,说说这中间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对学生的回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