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的朗诵技巧一:确定基调常见的散文诗多是富于理趣的,它常常能够给人以启迪,或引发某种情致。不过,即便是在这样一种类别的文体里面,依旧会形成不同的朗诵基调。如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其感情色彩是茫然忧伤的,朗诵起来低回曲折。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说时间匆匆而逝却又无法挽留,令人不禁掩面叹息: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应该说,这段文字也是富于哲理的,但却没有使用说明方式,而是以一种特别的描述方式来表明的。因此采纳一种较浓重的感情色彩进行朗诵是合适的。二:沟通定向散文诗的语言平白如话。它不像古典诗词那样文风秀雅,讲究平仄、韵律,须要在朗诵中细细品味深意;也不像现代自由体诗那样情感浓烈,具有铺排的气概。散文诗更接近口语,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受文体特征的影响,朗诵散文诗时更需要具有对象感和沟通感,而且沟通的对象可以具体明确一些。比如散文诗《温柔》中有这样的句子:温柔,你体尝过吗你给予过么朗诵时可以面对一定的方向,甚至是具体的某个听众,与其做定向的沟通,同时辅以手势、体态和眼神的配合。将作品中的你与现场听众中的你合而为一,能增强朗诵的效果。三:话由心生话由心生,简单来说就是把诗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朗诵。把诗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不是要作文字上的改动,而是调动自己的思维,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文中的情感并引发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处于运动的状态;在这种处于运动状态的情感的支配下,运用恰切的表达技巧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话由心生的关键是自己的感情要运动,不能只是理性地去理解,还要感性地去体味,只有当自己的思想感情波澜起伏、奔涌运动起来时,作品中的话才真正成为了自己心里的话。比如,刘增山的作品《秋实》中的一段: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在朗诵文中我(果实)是怎样成熟的呢一句时,自己的思维真的要运动起来不应直接得到思维的结果,而是要有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和实际过程的时长一样,可以瞬间引发,瞬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