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类高校《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分析【摘要】《管理运筹学》是一门以数理知识为基础,讨论优化决策工具的实践性学科。文科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动机不明显、老师教学偏理论、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实际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文章运用系统的方法,阐述了该课程教改实验的背景、过程,并对实验效果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校验改革措施的有效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目标。引言《管理运筹学》是一门讨论如何运用数学方法对管理系统中的各种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实现最有效管理的学科。[1]作为现代化管理的有效工具,该课程是经管类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管理运筹学》的学习须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在中学就已文理分科,文科生通常人文底蕴足,但自然科学知识欠缺。进入文科类大学后,学生的形象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培育,考虑问题时会偏向定性思维逻辑模式,而自然科学学习的偏离,使其难以适应定量化的逻辑推理思维模式。文科类院校《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现状通过对七所开设《管理运筹学》课程文科院校调研,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可发现当前文科类院校在该学科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数理基础差,学习动机不明显作为应用型学科,《管理运筹学》及其前继课程《线性代数》等为带有数理特征的学科,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严密的逻辑推理,但文科院校学生却普遍数学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种反差使大部分学生在一开始就对该课程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行为产生于动机,动机是行为产生的原因,动机的产生取决于行为主体内在需求与外在诱导[2],从内部需求分析,尽管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从理论上意识到该学科的重要,但因没有实际工作经历,很难切身体会到这种重要性,学习该课程的内在需求并不强烈,而外部的诱导因素则在一开始就存在客观障碍,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多数学生学习该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缺课及考试不及格人数比例较大等。2.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通过对 14 本随机选取的不同编者、出版社出版的《运筹学》及《管理运筹学》教材内容的分析,可发现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应用分析弱;内容陈旧、大部分案例分析中数据雷同①等问题。教材是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基础,教材编写的缺陷导致老师在教学时很容易出现“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