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讨论摘要科学传播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外,科学传播都经历了一个进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科学传播具有“传播者一媒介一接受者”三维结构。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科学传播面临了一些问题,比如科学传播内容缺失“把关人”机制,科学传播过程阙如话语转换机制,科学传播效果缺少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以及科学传播亟待加强科学界与大众媒体之间的互助协作机制。为此,我们开拓科学传播的新领域,构建三维互动模式,提升科学传播效果与影响力。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问题;新格局构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各种新媒体形式的逐一登场,原来的大众媒体也开始感受到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穿透力与巨大影响力,并进而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拥抱互联网、开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的尝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传播可以说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可能面临一个最坏的时代。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在于我们的科学传播能否适应新的形势进展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对于科学传播这项工作,我们不仅要目标明确,而且要采纳适当的策略、方法和路径,以期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1 科学传播的历史演进科学知识的普及需要一定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在当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消费速度会越来越快。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界想要做点事情的范畴,而不可能仅为一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等所操纵和控制。相反地,它已经成为了一国能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展现和彰显本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以一种民族意识的再塑造过程以及一种有意义的国家文化建设行为。在西方世界,科学传播经历了从科学界到公众的单维度推动到这两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互动的演变过程。在第一阶段,科学仅限于在科学家圈子里传播与沟通,公众对此并没有什么话语权,相反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科学普及的结果而已。可想而知,在这个阶段科学传播的效果能够获得多大的认同与社会影响力,或者能够发挥多大的社会作用了。从 20 世纪 30年代开始,科学传播转向双向沟通的运行轨道,对话成为了科学界与公众之间关系的一种体现。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不再仅仅是科学界的事情,它在这时囊括了科学界与公众之间的沟通问题,科学界在这当中的地位也不再是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峻感觉。此后,从 80 年代开始,西方的科学界愈加重视公众对于科学的理解,科学传播从此不再只是一种科学知识与观念的传播,它更加体现了科学界与公众之间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