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先秦说理散文进展观[关键词]历史记言文七十子后学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一、说理散文在上古历史记言文中萌芽成长文献表明,中国上古作家并不是等到充分地进展了记叙、描写等感性能力之后才去写作说理散文的,恰恰相反,中国上古自有文字记载起,散文中的说理内容就远远多于记叙、描写的成份。说理散文起步较早,是中国上古散文创作的一大特点。中国说理散文的最早源头要追溯到有考古依据的商代。现存的商代文献有甲骨文、金文和《尚书·商书》,甲骨文和金文因受书写工具和文体的限制,不能反映商代散文的真实水平,代表商代散文水平的是《尚书·商书》。《尚书》的典诰誓命文体应该在商代形成,《虞书》、《夏书》是后代史官仿照《商书》典诰文体而追记,《周书》也是周人模仿《商书》写成的。商周散文写作模式是,王侯卿士围绕帝王政治问题发表言论,史官执笔记载。这些记言文一般都有一个介绍人物言论来龙去脉的叙事框架,容易被看做是叙事文章,其实它的主体部分是人物言论,这些人物言论就是早期的说理散文。《盘庚》、《洪范》、《无逸》是《尚书》中最优秀的说理散文。《盘庚》上中下三篇是商代说理散文的代表作。文章围绕迁都主旨,从天命神意和现实生存需求角度,阐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既有威慑性的训斥和恐吓,又有温柔的劝勉和抚慰性的忠告。盘庚在中运用了许多浅显、形象的比方,诸如“若颠木之有由蘖”,“予若观火”,“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等,这表明盘庚已经刻意讲究说理技巧。《洪范》、《无逸》是《周书》中的篇章。《洪范》堪称是《尚书》中概括水平最高、最有条理性的文章。开头有两句叙事文字,用来交待背景。在灭商的第二年,周武王访问殷朝遗老箕子,向他咨询治国安邦的方略,箕子向周武王讲述了上天赐给夏禹治理天下的“洪范九畴”,先用一节文字提挈全文,以下九段逐层阐述“洪范九畴”的具体内容。全文集中凝炼,没有旁逸侧出者。假如删除开头那两句叙事文字,那么《洪范》就是完全成熟的说理散文。《无逸》分为三层:首层揭示无逸主题,提出君子要“先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第二层通过回顾殷代兴亡和文王辛勤治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无逸的重要性;最后一层回应开头,周公殷勤告诫成王和其后嗣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做到以史为鉴,文章在语重心长的叮咛中结束。全文三个部分环环相扣,使主题得到步步深化。《尚书》中还有一批可圈可点的说理散文。《高宗肜日》载祖已训导商王不要因为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