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无名桥-精品文档

无名桥-精品文档_第1页
无名桥-精品文档_第2页
无名桥-精品文档_第3页
无名桥江南水乡有着众多的桥。江南水乡的桥往往是拥有自己称名的,因为称名是它们的符号,就像五花入门的人名是人的符号一样。可江南水乡的桥间或也有未起正式名称的,在我居住的水乡古镇就有着一座没有起上正式名称的桥。这桥架在与古镇老街河道相连的断头小浜上,它的东头连着一个紧挨集镇的村落。这桥已经存在百余个年头了,两个早先叠成的桥墩至今仍在承载着那几经更换的桥身。这桥始建时是座木头桥,确切地说应是座石条墩、木桥面的桥。我童年时,两块人走即荡的木板架在两头墩子上,确实简易得叫人寒心。后来村落实行集体生产,这座桥换上了杉木方钉木板条的面,人走在上面才停止了颤抖。当收获季节到来,堆着高高稻麦捆的船儿进浜,常常要以几个壮汉在两头托起桥面才能通过。那时,人们把这座桥叫作木桥,把桥两头叫成木桥头。上世纪 70 年代,当地桥梁队在原基石墩上把这座桥改成了水泥砖拱桥。桥改建成后,两坡有了齐整台阶,桥边加了宽厚栏杆。从此,春秋季节和夏日晚上桥栏和桥阶上总是坐满了人,那里成了人们谈天说地和纳凉的最佳地方。可这座历史悠久的桥,竟至今未被起上个正规的名字。是因为造桥者的一时疏忽,还是因为别的什么,人们难以释惑。不过这桥架在东浜上,村民们还是自然地把它唤成了东浜桥。虽被叫唤成东浜桥,但村民们还是最乐意称它另一个令人发笑的俗称的。在告知这个俗称时,村民往往会对你诡秘一笑,难以爽快地说出中间那字的读音,尤其面对异性时。那是发生在桥头的一段故事。事情发生在清代中后期,当时这个处于苏吴腹地的水乡小镇有过一段安康日子。其时,东浜村上有位姚姓乡绅,其人不仅有田产、有身份,而且方脸大耳气度不凡。姚乡绅每天清晨总要走过这座东浜木桥去集镇茶馆吃茶,然后拎着茶壶晃悠晃悠地再从这座桥返家。这年夏日的一个幽静、凉爽的清晨,姚乡绅穿一身素绸衫裤,着一双牛皮拖鞋,刚走上木桥,在桥头遇上个中年村妇。这村妇是个寡妇,几年前失了丈夫,与公公、婆婆同种几亩薄地,她苦苦地拉扯着两个儿女。她常借姚家的牛车包水种田,用船、用牛时也常去姚家求助。姚乡绅的面庞总是带着红光,脸上堆着的笑容在她额头的皱纹里填进希望,她对他早有意思了,尽管两人相差着近 20 岁年纪。她想今日主动出击来实现她幸福的愿望。此时,姚乡绅已经停止了皮拖鞋的拖动,他准备爽快答应她的祈求,以便尽快去桥那边喝茶。但她还是羞于启齿,只是对他嫣尔微笑,可眼看着那把青瓷茶壶又要晃悠时,她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