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地震应急之道40 多天以前,一场 9 级强烈地震,撼动了日本列岛。大地震发生之后,很多日本居民在学校和体育场等避难所中,宁静地等待救援物资送达。在电视、网络上的视频中,那些平凡的日本人,都用宁静的神态,将自己心底的镇定,展现给世界。日本人在大灾面前的自信,一方面,可归于他们对建筑物坚固程度的信任。另一方面,日本长期坚持的应急科普工作,培育了人们面对灾难时冷静的心态。我在日本东京都和神奈川县留学的 11年间,曾经亲身参加过当地的地震应急避难演习。这些科普活动对人们身处灾难时的心理素养训练,令我印象深刻。目前,我的儿子在北京市的一所学校就读。但这所学校几年来一直没有组织过应对地震等灾害的演习。据我所知,学校因为担心踩踏事故而很少进行这一类活动。更重要的是,国内的学校在组织演习的时候,很少会向学生们说明演习的目的,这就导致学生们不容易紧张起来,令演习难以做到“拟真”,甚至成为学生们眼中的一项新游戏。在日本,旨在教育青少年防备地震的应急避险和逃生演习,在每一座幼儿园和中学、小学里,每个学期都要进行至少一次。每次进行演习之前,老师都会用严肃的口气,详细地讲解地震可能对人造成的损害和避险、逃生时的注意事项。演习的每个环节,也都在尽可能模拟“地震来临”的紧张气氛。举例而言,在撤离教学楼的演习环节,所有的学生都会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路线有序离开,楼道里只能听见紧张行进的脚步声,绝无嬉笑打闹的声响。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的 12 年间,日本的青少年每年都能“亲历”地震,并感受到被保护的安宁感,到成年时,便不会再对地震感到恐惧。不仅如此,根据日本的有关规定,无论是防灾演习还是地震真正来临,老师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发出“隐蔽”或“撤离”的指令;老师有责任等待全班的学生都隐蔽(或撤离)之后,再设法保存自身。这种牺牲精神会让学生有被保护的感觉,当他们成年并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会承袭这种精神,去保护其他人,从而在人群中建立起一种基于互信的自信。在学校定期组织针对地震的避险和逃生演习之外,由各个城市的消防队管理的地震模拟车,承担起了帮助青少年和成年人复习这些技能的责任。中日两国的地震模拟车在结构上差别不大,都是在车厢里营造一个近似居室的场景,让人们在其中体验地震。但是,中国的地震模拟车,通常只在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中露面,而日本的地震模拟车,几乎每逢节假日都会出动,停放在公园空地、商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