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向近代企业转型实践分析摘要:晋商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循序渐进地向近代企业转型。晋商的转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晋商只为近代企业提供资本、借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第二阶段,晋商采纳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管理模式;第三阶段,晋商从轻工业领域入手,创立近代工厂,兴办现代产业。由于处在外国企业竞争和清政府压迫的夹缝之中,晋商转型成功的不多,但其探究和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晋商;近代企业;转型;实践明朝中叶,晋商通过开中制依靠地理区位优势和自身商业素养迅速崛起,并将商业网络扩展至全国。清朝时期,晋商顺应经济开展规律,创立票号汇通天下,并成功由物贸商人转型为货币商人,造就商业神话。进入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洋务运动、实业救国大潮以及清政府的提倡,晋商也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进行过艰难的尝试和实践,为现代企业经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晋商向近代化的尝试和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成有败,原因多重。一、第一阶段:晋商只为近代企业提供资本、借款、贷款和汇兑业务这一阶段,最为典型的是大德通票号曾为“东盛和”榨油厂和福州马尾造船厂提供贷款;“新泰厚”票号和“蔚丰厚”票号曾为汉口清华公司榨油厂、水泥厂提供资金;多家票号向直隶造币厂提供过资金。〔1〕晋商向造船厂提供借贷款项。1866 年,左宗棠建立福州船政局〔马尾造船厂〕,设有转锯、机器,拥有八个分厂和一座船坞,聘请法国人做技师,1874 年 1 月 29 日,向晋商的福州票号一次性借贷现银 8 万两白银[1]385。〔2〕晋商向轮船招商局提供贷款。1872 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在购置轮船、收买旗昌洋行过程中曾向外商和国内银行业借款。据统计,1877—1879 年两年内共借欠洋华商款 3149000 两白银。其中,向华商的借款占 55.23%,且有一大局部是借自票号[1]385。〔3〕晋商向其他民族企业提供贷款。1885 年,广东南海商人叶雨田与他人合伙在营口开设东盛和、东生长、东和昌三个杂货庄以及东生恰、昌平德两个机器榨油坊,昌平德油坊逐渐开展成为拥有“100 万产业和股票”的民族资本企业。叶氏企业在开展过程中不断得到票号贷款的扶持:据 1907 年的统计,叶氏各大企业仅欠票号贷款就达 200 余万两白银。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晋商只是被动参加近代化工业企业的资本筹集,在自身经营过程中仍以商品贩卖和票号汇兑为主要业务,但是客观上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