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杜甫草堂的传说故事杜甫草堂的门券很多也很美丽,券面有的是草堂建筑,有的是杜甫像,有的是杜甫故事情节,令人爱不释手。杜甫草堂不单门券多,这里边的传说故事也很多呢!杜甫的诗歌悲天悯人,诗才超群被后人称为诗圣。因成都有亲戚,老友高适也在四川,公元 755 年,杜甫这位有才华的中年诗人,携家带口,逃难至蜀都。公元 759 年,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近郊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于是,有了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他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草堂东边有清亮见底的浣花溪,南边有红莲放香的百花潭,西边可以远眺山颠终年积雪的西岭。更妙的是,草堂前有一株高大的楠树,据说有 200 多年了。来到杜甫草堂,就见一条波光闪耀的河流从门前流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姑娘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的人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船,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后一年的多时间,杜甫的生活是闲适的,心情是平静的。在风和日丽的季节,他常常捧着一卷书,在楠阴下,吟一会,写一会,然后倾听燕子的絮语,翠竹的和鸣。他也常常拄着一个藤杖,走到溪边江畔,看出水的红莲,逐浪的白鸥,渔人的网罟,客商的大船。他热爱大自然,不管是飞鸟的轻快,蝴蝶的翩跹,野花的幽香,他都喜爱。他的朋友也慢慢多了起来,诗人、文人、画家、隐士、僧侣,但是最多的还是那些田父、野老、花农,以及左邻右舍。第二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狂风暴雨突然而来,将老楠树连根拔起。诗人悲歌:我有新诗无处呤,草堂自此无颜色。秋天的一个下午,大风怒号,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杜甫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