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宪民不断回望着家园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进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来协会不到一周便认识了朱宪民老师,他是我认识的第二位同事。当时在《中国摄影》做编辑的朱宪民 40 来岁,风流倜傥浑身洋溢着艺术范儿,属于那种很有魅力的人。当年,朱宪民的家就在协会旁边几百米的三间小平房里,简陋窄小的房子被打理得干净紧凑,还带着些许个性的装饰,亦如他那时的穿着,简朴又不失自己的风格。他家成了我们一帮圈内人的聚会场所,外地的朋友来北京也直奔他家。朱宪民的夫人石老师是红楼梦讨论所的编辑,回想当年,她还是有些抱怨:那些年,我们家就是旅馆啊,一年四季,南来北往一拨拨的人,一天三顿饭都有人来。他光往家里招人,可又什么都不干,就忙我一个人。1988 年的一天,几个朋友正在朱宪民家聊天,忽然有人送来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 · 布列松的题词:“你有一双发现真理的慧眼。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布列松诚挚地赠予朱宪民先生。”这是布列松看到了在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获奖的《中国摄影家朱宪民作品集》后主动题写的。这个题词让我们好生艳羡。朱宪民是中国当代摄影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摄影家,他的重要在于从上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专注平民百姓的生活。40 多年不间断地拍摄于黄河全境的两岸,逐渐完成了当代摄影史上重要的《黄河系列》。这条被中国人敬为母亲的大河,它的平静与波涛、丰沛与干涸,都随着它的流动,搅扰和包裹着一个民族的心,它真实的水流却是中国人理想与希望的寄予和象征。那么对这条河的所有表达,该是艺术家长久与明智的选择。朱宪民照相机后面的眼睛里只有芸芸百姓,他所有的作品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名门权贵。他 40 多年的拍摄题材大致有三条线,一是以他故乡为原点的,沿着黄河一路拍下来的《中国黄河人》;二是表现改革开放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变化的《变迁》;三是他对第二故乡北京的描摹的《北京系列》。以普通百姓为主角的这三台戏,在朱宪民的镜头里上演了40 年,戏里的情节与人物,真切地表现了中国 40 年来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化,以及容易被人们忽略和遗忘的宝贵细节。“从家乡到城里,我居然不知道鞋里要穿袜子”朱宪民的家乡在山东聊城地区的范县,那里地处黄河边,偏僻、封闭、落后。他出生时根本没有尿布,没有褥子,他被接生婆埋在从黄河边挖来的细沙土里。家里人都要下地干活,他就在沙土里躺到了一岁。多少年后他回到家乡,捧起黄河边的沙土,依旧能感受到曾经的温热。17 岁的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