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干儿童文学的苦难呈现与精神摘要:面对今日生活的益发物质化,儿童文学作品益发娱乐化,重新审视李有干先生反应旧中国苦难现实的两部作品《大芦荡》和《水路茫茫》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这两部作品的苦难呈现与苦难精神,以及苦难叙述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分析这两部作品的价值。关键词:苦难呈现;苦难精神;叙述特色随着全球文化沟通的不断深化,儿童观的不断衍变与进步,我国不少儿童文学作家潜心创作,不断探究,使得新时期儿童文学的进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艺术特色多样的喜人格局。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儿童文学似乎背离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作家在讲述故事时,多采纳轻松愉快的调侃语气,讲述当下儿童的时尚生活,一派看似热喧闹闹的景象,实质上却是缺乏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粗糙之作。儿童读者在阅读后除了一笑了之,学不到任何有助于他们成长的和道理,更谈不上美的熏陶与艺术品位的提升。”[1]因此加强和提升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的艺术品位,应该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这里就着重谈谈老作家李有干反应苦难历史的两部重要作品《大芦荡》和《水路茫茫》。新中国建立之前,长期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敌入侵,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加上自然灾害,许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些过往的历史不应该躺在档案管里,而应该在当今的儿童文学园地里占有重要一席,因为我们的少年儿童必须重温与熟悉那些过去的一切。所以作家曹文轩在2024 年就提出了“苦难阅读”的主张,并在《青铜葵花》后记中说:“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从今日开始的。今日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更不要以为只是从你们这里开始才有苦难和痛苦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因此,阅读苦难应该成为今日生活相对幸福的孩子们阅读的一部分,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与生活无疑有着重大的作用。一、苦难呈现什么是苦难?有人认为“从狭义的个体角度,可以理解为现实苦难(艰难和不幸的遭遇)和精神苦难(例如痛苦);从广义的社会学角度,则可以理解为社会苦难(贫穷、战乱、动荡等)和大地苦难(自然、生态苦难);而从哲学角度理解,苦难则可以被看做是人存在着的本质困境和永无止境的痛苦遭遇,因此必定具有‘深刻的悲剧精神’”[2]。由于面对是少年儿童读者,所以作家对苦难题材的把握与写作手法的应用,就必须有一点的选择和个性特色。李有干先生对于苦难的叙述呈现主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