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关于美的系统性探讨,虽以失败告终,但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现代意义。悬置关于美本质的探讨,柏拉图感性的探寻方式自身就具有极强的启示性:首先确认了美在原发性意义上是感性的,是一种个体感受,但同时又具有某种普遍性;其次,某类具体事物的美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是今日各种有用美学出现的基础;再次,柏拉图发现了感性直观与形而上学的分裂,试图弥合二者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其后的美学思维,某种程度上预示了黑格尔美学的出现;最后,柏拉图对美与善所进行的区分,时至今日仍有启发意义。关键词:柏拉图;美;形而上学;现代意义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关于美学论证的名篇,奠定了美学基础,酝酿了美学其后的进展。而在兩千年后的今日,柏拉图的美学依旧对人类美之哲思起着巨大作用。一般意义上来说,柏拉图的美学是形而上学的,但现代哲学完全脱离了古典美学在实体论意义上讨论美的问题的范畴,不管是分析论美学还是存在主义美学等等,都将拒斥古典形而上学为目标与特征。但柏拉图论美的思想中依旧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对今日的美学思考以及艺术创作乃至对整个美学史的理解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一日常之感与理念之思的融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二者通过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实体论、中世纪的宗教哲学、英国经验主义的感性体验,以及康德的美之无目的性的快感,终将二“”者契合,至形而上学大成黑格尔那里,美就成了 理念的感性显现 。至此,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性与感性的分离被弥合在一起,也就达到了通过理念论寻求美之本质的最高峰。今日人们更加意识到美的直观性与普遍性,美是人类的,而不是个别的、少数的。美应该“为所有人服务,而非荒谬地奉承极少数人,即推断美是有内在规律性的,是 概念、规”则、理想 的。柏拉图的美是建立在具体上的美,没有一个衡量的尺度,从感性认识上先判定是否美,再从这上面来寻找美是什么,如同初学数学者试图直接用感性直观推导出答案。即使看似符合认知,也只是柏拉图的感性认识恰好符合而已,因为每一种美所代表的事物的种类都不同,美的小姐和美的汤罐没有相似性,所以只有从某个特定种类中才有可能发现其相对的本质。与其在形而上学意义上寻找美的最终本质,不如降级到某个类别之中,这才能适应柏拉图所设定的理论路径,并且极赋于实际意义。一般意义上,美之所以在我们看来是有规律的,是因为我们仅仅在某个事物类别之中寻求“”其之所以为美的本质。如从毕达哥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