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玮《莫高窟》教学心得1.情境构建,引发学生积极性。莫高窟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敦煌,历史悠久却远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如何设立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是能否打响第一炮的关键。我以问题切入课文,“说道‘明珠’你能想到什么?猜猜‘莫高窟’名字的由来。”以莫高窟两日游为线索过渡,老师扮演“导游”,学生扮演“游客”。借助多媒体适时插放有关视频与图片。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2.“读中品,品中学”,通过方法的掌握,师生沟通中自主学习。本课结构明确,条理清楚。特别是二、三两自然段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我想通过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合作自学,将品进展到学、仿、创新。我将第二自然段“彩塑”(领游)部分作为教授的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本段的写作特点:(1)总——分——总的结构。(2)习作手法:排比句,分写的部分详略得当。将第三自然段放手交给学生沟通自学,当然放手不等于不管不问,老师在此时是幕后的指引者,通过自学前的三个指引性的问题(1.本段用怎样的结构介绍了莫高窟壁画的哪些特点?2.运用了哪些习作手法描写壁画的雄伟瑰丽?3.本段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莫高窟壁画的雄伟瑰丽?),给学生自学的方向,辅助学生自学。学生的智慧是惊人的,本次授课的屯小五一班的孩子们聪慧、活泼、自学能力也很好,短短的六七分钟热烈的组内沟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令老师惊叹这一颗颗小太阳的能量!3.让出舞台,放手想象,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莫高窟》一文讲述的是建在漫天黄沙的西北边疆的雄伟历史古迹,教室里真正去过那得人少之甚少,怎样将它的美,它的雄伟通过读、学完全体会出来呢?仅仅是文字、图片、视频我觉得还不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想让学生达成共鸣就一定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课文中大量的排比句,详略得当的描写在孩子的心中已有了大致的框架,假如能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脑海中的画面感会更立体更丰满。所以我将课文内容拓展,“你还能想到哪些彩塑形象呢?做做动作模仿一下。可能还有哪些飞天形象呢?”一个接一个精彩的想象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各个跃跃欲试,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放入方法,丰富了课文内容,达到了教授者的预期目标。当然,一堂课下来还有很多遗憾值得我去反思、改进。课件中的两段视频因为电脑系统版本的不同而在课件演示中未能正常播放,对情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格外注意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