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摘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地,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进展的共同规律和特别规律,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也是培育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应用历史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词】比较法;历史课堂本文着重对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注意的事项进行论述,体现比较法对于教与学所产生的良好效应。一、横向比较,同时异国同质事件的教与学横向比较,通常是引导学生对同一时代不同国 4 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 19 世纪中后期,亚洲封建国家中国、日本、朝鲜、印度,同样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这是共性。但面对列强的侵略,各国做出了不同的反映,实行了不同的措施,相应就出现不同的结果。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强国;朝鲜和印度分别沦为日本和英国的殖民地。这是它们的个性特征,其结果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国情不同而决定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既集中了学生对发生在同一阶段历史事件的看法,又体现了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进展差异,深刻融入学生记忆,达到方便掌握的效果。二、纵向比较,异时一国同质事件的教与学纵向比较,即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对中国历史上两次典型的资产阶级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从运动存在的背景、领导的阶段、革命纲领、斗争方式,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比较。从背景方面比较: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进展的情况下发生的;辛亥革命则是民族危机依旧深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进展的阶段发生的。从阶级方面比较:戊戌变法以资产阶级上层为主要基础,辛亥革命则以资产阶级中下层为主要基础。从纲领方面比较:戊戌变法以变法为自强立国之策,辛亥革命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从性质方面比较: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方式方面比较:戊戌变法是保清变法,自上而下改革,辛亥革命是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从功绩方面比较:戊戌变法唤起人们救亡图存和政治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