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对联是一种言短意明具有一定文彩的文体。其历史悠久,长盛不衰,是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之一,是我国城乡各界人士喜闻乐道,广为传播的民俗文化,其影响力不可小视。一、对联史与定位对仗(对偶)句式,在古诗、赋中早已存在,如《诗经·周南》:“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淑女,不可求思。”《离骚》中有“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它对后来的对联文体有着深刻影响。只是对联文体表现独特,以张贴(悬挂)为展示特征的。对联在明清时代较盛行,为传承这一文化,(明)司守谦著《训蒙骈句》,(清)李渔著《笠翁对韵》,作为蒙童启蒙教材之一,对开发儿童智力和初步使用掌握文字(造句)、传承对联文体有帮助。可惜在现代学校里却被忽略了,以致新生代中,了解对联写作要求和对联创作的人大为减少,有后继乏人之感。二、对联文体的地位与作用对联公认有较高的文学、文字、书法价值,但没有人给它恰当定位。它不是诗,但有诗的韵律;它不是散文,但散文中有它的话语;说是应用文,却不具有书信等各类应用文书的作用。然而在许多严肃场所,却能大书特书,占据醒目位置。为此,笔者想给它归类为:民族民俗文化。对联的作用十分明显。它的内容具有宣导性、抒情性、时效性、包融性、观赏性等社会学、人文学因素,其作用从对联类别中可以看到。贺庆类(贺岁、婚事、人寿、祝福等):如春联“春种满园皆碧玉;秋收遍野尽黄金”(农村)、“莫道人生无百岁;须知草木有重春”(贺百岁寿)。追思类(挽联、忆史联等):“青山含悲声声泪声声呼总理;碧水长歌字字血字字哭忠魂。”(挽周恩来总理)又:“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董必武:题隆中武侯祠)。励志类(勉励,座右铭,赠友等):如,“思考乃登书山之路;毅力为渡学海之舟。”讽调类(讥讽,调侃等):如,冯玉祥讽国民党机关作风联:“—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在民间流传某塾师给学童出—上联让答下联。该生不会,求教母亲,引来—段趣事。其一:六尺绫罗三尺系腰三尺摔;(塾师)八幅锦被半边盖人半边闲。(母代答)其二:竹本无心皮外另生枝节;(塾师)藕虽有孔内中不染污泥。(母代答)这应该算对联,但不会有人将它将它贴在自家门上,也不会在大庭广众中出现,是茶余饭后调侃之作。此外还有应节类、胜景类、灯谜类等等。上述几例,可以看出,对联简明的文字语言,现实地、直接地表达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