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珍宝徽州石雕古徽州是一片奇妙的土地,你信步走进一个村庄,就会翻起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时代。古石雕就是富有特定生命意义的艺术形式,是凝固的精神符号,为众多的有识之士提供了寻梦觅宝的平台。现三对徽州石雕作品,以供石雕爱好者欣赏。1.清代“岁寒三友”(即松、竹、梅)绣墩一对(图 1),尺寸为28×19 厘米。石雕构图简洁明快,严谨对称,采纳镂雕工艺,景物恬雅,雕工简练,线条粗犷有力,系徽州民间杰出匠师心血和智慧的结晶。3.清代石雕窗一对(图 3),尺寸为 70×50×7.8 厘米,镂雕工艺。石窗左为松石图案,奇松从嶙峋怪石上斜向伸出,造型刚劲凝重;右为竹梅图案,弯竹顶劲风,石梅枝小婆娑,暗香浮动。雕工精致至极,堪称石雕艺术精品。徽州石雕,产生于公元 14 世纪,因其石料采纳黟县青石,故称“黟县青”。雕刻风格吸取徽文化木雕、砖雕艺术风格,格调古雅,因而明清时期的徽州石雕,成为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从早期简单、粗犷、朴素的纹饰,逐步演变到后期的繁复、细腻、华丽的结构。雕刻手法多用浮雕、圆雕或镂雕,背景处理采纳散点透视,表现出层次和深度,注重情节性构图,显得更加端庄严谨。这三对石雕色调深沉古朴,结构匀称,刀法细腻,构思巧妙。作品整体既有动感,又显得恬静祥和,注重写实与夸张的结合,反映出雕刻师高超的石雕技法与想象力。三对作品通体淡雅自然的包浆便是经历数百年岁月的证明,石雕虽为人工,但具自然之神韵,其造型优美逼真,系徽州石刻艺术的典范。(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