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沙塘鳢胚后发育及仔鱼饥饿试验讨论工程技术讨论中心进行繁殖前强化。亲本强化培育条件为控温,充氧,1~2d 换水 1 次,投喂鲜活饵料。人工推断强化亲本达到成熟标准后,采纳半干法进行人工受精,所得半浮式黏性受精卵使用专有黏土脱黏,得到相互分离受精率高的成熟受精卵。将受精卵于(21±1)℃水体中孵化,直至仔鱼出膜。出膜仔鱼通过人工捕捞鲜活饵料进行喂养,培育水温为常温,采纳日龄观测法,通过体式显微镜 NikonSMZ1500 每日取样进行显微观察并拍照记录,以 50%个体出现新特征作为划分发育时期的标准。改良的 Bouin 氏液对各发育阶段样品进行固定,以备复查。试验具体步骤是采集人工孵化的河川沙塘鳢仔鱼 900 尾,分 2 组开展试验,600 尾正常喂养,300 尾饥饿处理;每日随机观察 10 尾正常组仔鱼的形态发育变化和食性的转变;每日随机抽取测定 10 尾饥饿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不可逆点 PNR 的确定:每天随机抽取测定饥饿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初次摄食率=肠道内有食物的仔鱼尾数/总测定仔鱼尾数×100%,确定初次摄食率最高值,当所测定的初次摄食率低于最高摄食率的 1/2 时,即为不可逆点 PNR 的时间,PNR 用孵化后日龄表示[14]。2 结果与分析2.1 胚后发育形态特征2.1.11 日龄仔鱼河川沙塘鳢刚出膜的仔鱼通体透明,血流已遍布全身(眼下、鳃丝、尾鳍等均已存在),血液为红色,出现 1 个鳔,仔鱼周身黑色素明显,尤以头部、第 1 和第 2 背鳍部分、卵黄囊两侧、尾部靠尾端 1/3 处、尾基部和围心腔部最为集中,色素形状可变,存在点状和星芒状 2 种状态;卵黄囊较大,椭圆形,长度约占身體 1/3,卵黄囊内油球大小不一,中间小而密,边缘大而疏;眼大,黑色且银膜已经出现;听囊内耳石清楚可见,后耳石明显大于前耳石,是前耳石的 3 倍;口已开启,下颌能活动且长于上颌,颌上已出现倒钩状牙齿;鼻孔已经形成;卵黄囊背侧为曲型肠道,消化道已经畅通,少数仔鱼肠道开始蠕动且有初便在肛门处;各鳍已经形成且十分明显,腹鳍胸置,背鳍已经分化成 2 部分,尾鳍为圆尾型,背鳍鳍条数为(Ⅳ+8),胸鳍鳍条数为 8,腹鳍鳍条数为 4,臀鳍鳍条数为 6,尾鳍鳍条数为 12;鳃弓数为 4,且上面布满鳃丝,鳃盖骨已经长成,鳃盖膜清楚可见;尾索基本笔直;肌节为 30 节(图 1-1)。此时仔鱼形态参数为平均体质量 0.0016g,平均体长 5.89mm。2.1.22 日龄仔鱼仔鱼卵黄囊变小;黑色素更为明显且尾鳍...